2008年,“千呼萬喚”的新課改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緩慢走進人們的視線。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評價,促使我們要有新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語文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師生關系是“授——受”關系,教師只管教,較少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果今天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法,你很可能成為最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怎樣才能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
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以前上課的時候,語文老師總是板著臉,課堂上鴉雀無聲,偶爾的提問,如有答錯的,便會招來批評,時間久了,學生對語文就會害怕。為了做到平等,我開始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成長需要,了解他們的學習現狀,然后再去備課。上課時,我面帶微笑,走下講臺,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聲,經常采納學生充滿智慧的建議,師生關系自然就融洽許多。
二、主動參與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堂不能讓學生成為看客,課改新理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課堂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的熱情,使他們敢說,進而善說。首先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提問的問題不能太突兀,或者太大,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其次是充分信任學生,敢于給他們分配任務,比如,在高三復習詩歌鑒賞的時候,我安排學生下去自己找一首有代表性的詩歌,小組探究、出題、提供答案,然后利用課前三分鐘,委托一名代表帶領大家鑒賞,一個小組一天,這樣學生既能夠主動復習,又能給其他人提供幫助。在作文訓練的時候,我認識到近幾年的作文題,比較貼近現實題材,不再回避當前熱點,比如2007年涉及當前的教育、2008年的汶川地震,于是我就發動大家進行每周的熱點觀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由學生自己來講,擺事實、提觀點,這樣學生的思路打開了,學習也從書本上轉移到社會這個大舞臺上來,視野越來越開闊,這樣做,其目的不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與探究能力嗎?這樣做,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師生對話或學生回答以后,教師要多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多一點鼓勵,少一些批評。
三、教師必須多讀書,多反思
新教材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觸角更敏銳,涉獵范圍更大,尤其是選修。所以新課改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讀一些教育理念方面的書籍,及時更新觀念之外,還要更加廣泛地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陶冶我們的情操。新教材提供的選修部分及讀本,必須認真閱讀,只有這樣,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做一個能給學生一碗水的教師。
另外,要善于反思,思考教材的難易點,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認真總結每一節課的得失,并形成文字,這樣便于改進,有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相信有了這些教學反思,當我再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肯定會更加從容。
(洛陽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