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為數控類、機電類、機械類專業(yè)開設的主干技術基礎課。課堂教學中應根據這門課程的特點,結合教材具體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把實踐與理論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效果
機械設計基礎主要內容包括機器中常用機構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運動特性及其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選用、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概念較繁雜,內容廣泛,知識點較多,對于初學者有一定難度,課堂學習效果差。學生在學完以后也只是簡單地記住了一些機械術語,對知識沒有做到真正理解運用。顯然,我們的教學方法存在著一定問題,理論與實踐相分離,這與當今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相違背,作為一名教授本課程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
一、實施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特點出發(fā),采用項目教學法代替?zhèn)鹘y(tǒng)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把學習、模擬練習、借鑒創(chuàng)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講授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時,分為十個項目進行講授。為了幫助學生歸納與總結所學知識,在講完每一個項目以后,我都為學生安排了小結。
二、課堂注重直觀性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的一些章節(jié)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雖然使出渾身解數講解,但學生還是接受不了。因此在講這些內容時,有必要把這些機構實物搬進課堂,對照實物對學生進行講解。再好的講解,也不如讓學生看到實物清楚明白。另外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具、掛圖、幻燈片、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教學,把這些學生沒有見過的機構通過具體、形象、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展現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將難于理解的內容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益,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當然,更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到學校實訓中心進行觀察,從而使學生能充分地對機構的運動情況進行分析,這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
三、重要內容設置實驗和課后練習鞏固
機械設計基礎一些內容非常重要,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去理解內容,我在這些內容后面都編排了實驗。例如,講平面機構的時候,后面加一個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與分析的實驗;講軸承的時候,后面加一個減速器拆裝實驗等,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
以前的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感覺到課堂上聽懂了,但一做作業(yè),感覺到無從下手,所以說每個章節(jié)講完以后,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課后練習題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學生作業(yè)的批改,也能從中發(fā)現許多問題。在下次上課時,教師可以找一道典型的習題,帶著學生有針對性地做一遍。
四、重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
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程學完以后,課程設計是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設計思想,訓練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機械設計的一般方法,掌握通用機械零件、機械傳動裝置的設計過程和進行方式;提高學生計算、繪圖、熟悉和運用設計資料、手冊、圖冊、標準和規(guī)范等基本技能。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如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任務量可大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適當降低設計難度,盡量讓他們能獨立完成課程設計任務,在原有基礎上能力得到提高。課程設計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專業(yè)知識進行機械設計的能力,為今后在生產實際中參加設計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上的方法也是自己對提高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效果所作的一些嘗試。當然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去創(chuàng)新,努力去提高教學的實踐性,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我們就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來。
參考文獻:
[1]韓滿林,譚淑英,許勇平.機械設計基礎[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徐錦康.機械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1.
(新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