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對前兩章的“基因的有關知識”作了本質性的闡述,又下啟后三節關于“DNA分子的結構、復制和遺傳效應”等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2)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有一定的發展,但其理性思維缺乏深刻性、連續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所以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的重點,突破其難點,教師必須對本節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組織和引導。
“問題導學法”是落實課程目標的有效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指導下,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有價值的、值得探究的生命科學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它最先由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提出,后經補充完善,已成為一種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的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中,“問題”是基礎,“導”是關鍵,“學”是核心。教師“導”的基礎和關鍵就是設置問題。我們知道,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層層深入的問題,不僅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逐步引導學生深刻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建構知識,經歷探究的歷程,體驗步步成功的喜悅。所以,邏輯上層層深入的階梯跨度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問題鏈”的設置,就成為“問題導學法”中關鍵的關鍵。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內容主要包括“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的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其內在邏輯關系是:由“格里菲斯的體內轉化實驗”的實驗結果,提出“轉化因子是什么的問題”;為了探索這個問題,艾弗里設計實施了“體外轉化實驗”;又由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的實驗缺陷,激發了赫爾希和蔡斯設計實施“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最終以確鑿的實驗結果,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病毒的遺傳物質還可以是RNA,所以得出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結論。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科學地實施“問題導學法”,在相關的教學部分,應該精心設計一系列“邏輯上層層深入的階梯跨度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問題鏈”,以突出本節的重點和突破其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
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部分的問題鏈
(一)學習課本43頁“格里菲斯的體內轉化實驗”,回答以下問題
1. 第一組實驗、第二組實驗、第三組實驗的結果分別是什么?結論是什么?
2. 第四組實驗的結果是什么?僅有第四組實驗的結果,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其結論是唯一的嗎?
3. 依據前三組的實驗結論,再看第四組實驗的結果結論,還是多元的嗎?你能得出一個唯一的結論嗎?這個唯一的結論是什么?
4. 前三組實驗對于第四組實驗來說,起到了什么作用?
5. 由第四組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通過以上問題的引導,學生能自主閱讀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組織學生回答及相互評價,學生很容易地就深刻認識到了第四組實驗的結論——活的R型細菌轉化成了活的S型細菌。并能提出“轉化因子是什么”的問題,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死S型細菌中,什么成分是轉化因子”的問題,引出“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的學習。
(二)“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相關問題鏈
1. 死S型細菌中的化合物有哪些?如果你是艾弗里,你將怎么探究“死S細菌中的哪種化合物是轉化因子”?
2. 學習課本44頁“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回答問題:
(1)的實驗設計思路和艾弗里的思路一樣嗎?艾弗里比你多了一組什么實驗?這組實驗是必需的嗎?為什么?這組實驗達到了什么目的?
(2)“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的結果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根據現在的物質分離技術,你能將死S細菌中的化合物分離得很純凈嗎?
(4)“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的結論能讓人們信服嗎?為什么?
(5)如果想讓人們信服“DNA是遺傳物質”,我們的實驗技術必須達到什么水平?
以以上問題為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思考討論,相互評價,提高了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實現了教學重點1和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的高效完成,并很自然地引入“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的教學。
二“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部分的問題鏈
1. 赫爾希和蔡斯用什么材料、什么技術實現了“將DNA和蛋白質完全分離開來,單獨的直接的觀察DNA的作用,蛋白質的作用”?
2. 噬菌體的結構如何?噬菌體主要的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成有什么區別?赫爾希和蔡斯標記了什么元素實現了DNA和蛋白質的單獨觀察?
3. 如果讓你用同位素32P標記噬菌體DNA,你將怎么做?如果讓你用同位素35S標記噬菌體蛋白質,你又將怎么做?
4. 學習“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為什么要攪拌和離心?
(2)清液、沉淀物中分別含有什么物質或生命?
(3)在①②兩個實驗中,放射性物質在哪里出現了?意味著什么?
(4)該實驗的結果是什么?結論是什么?
教師以以上問題鏈引導學生自學討論評價,實現了教學重點2“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的有效完成,并由層層深入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刻思維,培養了學生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生物學科的基本素質。
“問題導學法”的關鍵是教師的“導”,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學”,而且是促進學生自主的“學”、有效地“學”、深刻思維地“學”,能夠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的“學”。當然教師的“導”,不僅是設置問題鏈,還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對問題討論,引導學生交流合作,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探討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
“問題導學法”是落實生物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地學習這種方法,獲取其精髓,并勇于實踐,以有效使用“問題導學法”,進而實現我們的有效教學。
(洛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