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多年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級管理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過工作未盡如人意的困惑。這里談談我多年來對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感悟。
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職業教育則被視為“二流教育”,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是因未能考上普通高中的中下等學生和所謂的“差生”。這一特殊群體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課基礎薄弱,與此緊密聯系的是,他們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甚至還有思想行為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樹立自信,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剛參加工作時,筆者以為只要有一顆愛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可是很快就發現結果并非如此。于是帶著困惑甚至是無助,我一邊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實踐,一邊閱讀大量教育書籍,并將閱讀所得應用于工作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使我認識到,面對中職學生這一特殊學生群體,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信心和耐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一個精辟的論斷:“沒有激發便沒有發展,天資也就停滯不前。教育就是激發,教育理論就是激發理論。如果培養稱為‘按智力發展’,那么天資的培養就是有一定目的的激發。”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前,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層出不窮,其核心內容都是如何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一個最終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愛心、信心、耐心原則,使愛心、信心和耐心貫穿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愛心、信心、耐心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愛心是基礎,信心是關鍵,耐心是保證。
愛心是基礎。多數中職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時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心理,對班級或學校的事情缺乏熱情,甚至漠不關心。他們最需要的就是來自老師、同學和學校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對老師來說,這種愛就是無條件的愛。中職學生不好管理,主要是源于思想態度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想轉變他們,無條件的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老師應當一視同仁地愛著每一個孩子,換句話說,不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對班級的貢獻大小、是遵守紀律還是經常違反紀律等,老師都要毫無歧視、沒有區別地愛每一個孩子,關注他們的思想和心理,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愛的溫暖中慢慢地被感動、被轉化,進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自我評價,不斷丟掉灰色或黑色的心理包袱,走上一條陽光燦爛、充滿希望的人生道路。
信心是關鍵。老師對學生僅僅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每一位學生都需要被重視,都希望老師“看得起”自己。成功教育認為,所有學生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后進生的困難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他們也有獲得成功的強烈愿望和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成功都應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深切的期望,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著名的“期望效應”之所以能產生神奇的教育效果,就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信任的基礎之上,在教育教學以及日常的師生交流中,老師通過表情、眼神或肢體動作等各種方式和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把信任和信心傳遞給學生,學生在接受了教師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信息之后,會按照教師所規劃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調整自己的角色意識與角色行為,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如果老師對后進生缺乏信心,即使付出很多的愛心,轉化工作也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起初,后進生對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內心確實充滿溫暖和感激,決心努力學習,遵守紀律,不辜負老師的一片愛心。時間長了,他們從老師的目光、表情以及言談話語中得到的卻是消極的負面心理暗示,自己處處不如人,只不過是受老師特殊照顧的對象而已,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只是對自己的同情和可憐或者是虛偽地做做樣子。長此下去,他們或者心理脆弱,自怨自憐,或者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這時,愛心產生的激勵作用,由于老師對他們缺乏信心,而消失得蕩然無存了。另一方面,不少后進生也有很多優點或長處,由于老師和家長一般只關心學習成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往往得不到肯定或應有的重視,不能得到及時的激勵,缺乏樹立自信的基礎,同時會還對老師和家長的說教產生抵觸情緒,任其發展下去原有的優點或長處也會逐漸消失。
如果老師不但給后進生以足夠的愛心,而且給予足夠的信心,他們內心就會充滿感激,心情健康舒暢,感到自己完全沉浸在溫暖而可靠的信任之中。最重要的是,老師的信任能對他們產生強烈的激勵作用。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能發揮到80%~90%。”他們因從老師那里得到積極良好的心理暗示而信心倍增,潛在體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充分發揮出來,從而走向成功成才。
耐心是保證。用愛心教育和信心教育來轉化后進生,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實現。在日常工作中,老師應按照漸進性原則,進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循循誘導,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和細微的進步,并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在肯定、鼓勵和一次次進步中,感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不斷加強自信心。同時,在學生再次犯錯誤時,老師應以充分的耐心和寬容及時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決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流露出“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甚至無可救藥的情緒,否則以前取得的成績也會喪失。這就要求,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不但要有足夠的愛心和信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他們需要愛心去培植和澆灌,需要信心去引導和激勵,需要耐心去保證和維護。同一個孩子,由于我們對待方式不同,其將來的發展結果就會迥然不同。愿天下的老師和家長都有足夠的愛心、信心和耐心,來對待自己的學生!
周弘先生在賞識教育中提出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六大原則,這是與愛心、信心和耐心原則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說是這一原則的最好詮釋。
(鄭州信息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