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早期扮演的角色,與劇中的明星相比,純粹是“跑龍套”的角色。1983年,他在中國香港無線版的《射雕英雄傳》中,扮演的是梅超風手下的一個人——宋兵甲。在劇中,宋兵甲只有一個鏡頭。
“跑龍套”無疑是演員中的最低層次,但是周星馳卻認為:“在一部影視作品里,肯定會有主角、配角和跑龍套的差別。可是,演得好不好,主要并不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來決定的。演得好,即使是配角,即使是跑龍套的,也照樣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星馳在跑龍套的時候,經常不厭其煩地告誡自己:“我不僅是個跑龍套的,而且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演員。”
周星馳成名之后,有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他說:“即使是做一個跑龍套的,也照樣會有機會,也需要用主要演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需要像主要演員那樣敬業、思考和工作。如果說我真有什么成功的秘訣,那就是珍惜人生的每一個角色,包括跑龍套的角色。”
事實上,“跑龍套”并不丟人現眼,很多明星和有成就的人,都是從“跑龍套”開始起步的。
1981年,劉德華和梁家輝一起參加了中國香港無線電視臺藝員訓練班,是同班同學。訓練了三個月以后,他們在電視劇《千王群英會》中扮演兩個小角色。在這個反映民國初年的電視劇中,周潤發扮演一個賭場的老板阿龍,他倆則扮演周潤發的兩個保鏢。盡管是小角色,可畢竟是他們生平第一次演出,所以異常興奮。他們聽說兩個保鏢有臺詞,就捧著厚厚的劇本研究了整整一夜,結果大失所望。他們發現,所謂的“有臺詞”,竟然只是一句對白,僅有三個字。但他們還是堅信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還是一絲不茍地演好了跑龍套的兩個保鏢。
王寶強得到的第一個角色是群眾演員,也是個跑龍套的。他剃光了頭,拖著一條假辮子,穿上長袍馬褂,在“清代”大街上“溜達”。雖然一天只有20元錢的報酬,但畢竟拍上了,他打心眼兒里高興,“溜達”得也比別人更加投入,更加專心致志。沒多久,拍完播出了。他瞪大了眼,認認真真地從頭看到尾,在各個場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卻始終沒能見到自己。但他堅信,跑龍套最后變成大明星的故事,一定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楊紫瓊在成為國際影星之前,也一直在扮演一些打來打去的“小龍太”,并因此還得了個“打女”的外號。成龍的演員生涯,也是從為其他明星做替身開始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著名成功學專家拿破侖·希爾,在采訪了世界眾多知名的成功人士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只有珍惜人生每一個角色的人,才有希望成功。只有把自己當做大人物,并且努力向大人物看齊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真正的大人物。”
(本文選自《魏書生的故事》,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