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已在實施當中,其核心內容就是要老師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
一、教師教學策略轉變
(1)關注備課形式。教材是要備,但更主要的是“備學生”。備課前要做好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工作,了解學生,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不拘泥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習需要,找出教學的切入點和結合點,變“教材內容”為“學習內容”,變“陌生知識”為“熟悉知識”,變“計劃教學”為“市場教學”。力求提高學生的素養,增強學生的能力,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
(2)轉變教學觀念。面對新教材,教師需要在備課上花不少時間,充分拓展教材。因此,教師必須學會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讓學生對某一點知識的逐一過關上。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純粹被動的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注重的應該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過程的探究,充分用好課堂40分鐘。
(3)轉變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方式絕不能僅限于科學知識的傳播與灌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演變發展的歷史過程,把握科學知識的時代內涵,領略科學探索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啟迪學生的科學創造性。僅有探究而忽視總結性的過程,學生掌握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
二、學生學習策略轉變
(1)改進學習方法。學生畢竟是不同的個體,認知水平不一致,興趣、愛好不相同。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引導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鼓勵學生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平時注意多總結歸納,把成片的知識壓成塊,縮成點,把老師教的東西轉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樣,學生對知識也會記得牢,用得活。
(2)選擇學習內容。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空,讓學生主動地學,教師充當組織者、促進者。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生會感到很輕松,能發揮出自身的潛質,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力的提高。
總之,只注重灌輸式教書而不用心的老師教不好,只被動接受式學習而不動腦的學生學不好。新課程新形勢,教師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策略皆有待轉變。只要教師用心教好,只要學生用心學好,教學相長指日可待。
(中牟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