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好些年了,經過各級培訓、實施,課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影響地理課程改革向深層次、實質性方向的發展。
一、教學評價體系的問題
在現行課改實踐中,評價的標準和依據飄逸不定:有的重視課堂次序、有的重視教學形式、有的看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針對這樣諸多的不合時宜以及教學尷尬,我認為國家應及時出臺與新課程改革精神一致的,可參考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學校據此出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和深化新課程改革。
二、地理教學資源缺乏問題
就地理教學而言,若初中地理不參加中考,導致學生不學,學校不重視,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脫節。地理教學資源尤其缺乏,教學必需的儀器、圖表、參考資料要么沒有,要么是過時的。至于現代教學設備,大多數學校電腦是用于行政辦公的,多媒體的使用僅限于行政管理下的演示課,大多數時間形同虛設。因此,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想搞課改,苦于沒有條件,想搞科研,苦于沒有資料可查。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課改只可能是“空中樓閣”“只打雷不下雨”。在此環境中,我們呼吁相關教育部門調整初中地理的課程設置,學校加強地理硬件資源的添置。同時也呼吁我們地理老師要善于利用無形的地理教學資源即非實物教學資源,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等等,變教師講授為有經歷的學生講故事,寓教于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之間的合作備課、經驗交流、新信息的傳遞,也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源。擁有了軟硬兩方面的地理教學資源,構建開放式地理課堂,才能達到課改目標的要求。
三、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不充分
國家制定課程標準就是要依此作為教學和考試的依據,教材只是完成課程標準而采用的一個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正實現由“教材本位”向“課標本位”轉型。但我們的教師在課改中因諸多原因,對課標的解讀參差不齊,有的簡單知識化理解,有的又可能為了講深講透在知識上的要求超標,能力培養、思想理念培養標準的理解更是千差萬別。鑒于此,在教材轉型期,建議教材編委會出版相關科目的教材課標解讀參考,有利于教師在教材中更好地理解編委們選材意圖,有效地組織教材教學,把備課的主要精力轉移到分析學生、查閱資料、精選素材、組織教學中去。這有利于進一步落實教師主導型向促進型的教學轉變,實現教改的目的。
四、對學生層次的把握不夠
學生的需求、經驗、興趣愛好等差異性較大。尤其是我們現行中學教育,普遍是大班制,有的學校為了降低教學成本,一班人數更是多達七八十人。這對于教師備課構成難度,要實現基本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十分困難。我建議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注意教學班編制問題,以便促進課改。建議教師在備學生的活動中充分考慮所授學生的層次差異,在教學中兼顧不同狀況的學生,創設出不同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而不是只為高考這一指令,過度照顧優勢群體。否則,我們課改成果又會大打折扣。
五、教法設計缺乏靈活性
教無定法,但不同的知識傳遞有其較優的途徑,即較優教法。目前的課改實驗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機械應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課堂變成了圖片展、電腦課。其實地理知識的傳遞,并非圖片、電腦能完全完成,切忌本末倒置、避重就輕。在教法設計中,電教手段、圖片展示在一堂課中要適量。課程改革并非是對傳統教法的“拋棄”,而是一種科學的“揚棄”,該講的還得講授。靈活運用多種教法,本身就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的表現。
六、缺乏學法指導
這是傳統教學中一個致命的弱點。學無定法,學生的每種具體的學習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優劣。但它們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條件,一旦超越了這些范圍和條件,便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此看來,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無法完成所有學習任務,需要其他學習方法的補充和輔助,取長補短才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故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教學中存在教師簡單讓學生接受自己思維方式下的學法的問題,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往往也影響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三種學習方法,就存在著相互支持,互為補充的關系。在具體運用上應注意優化搭配,首先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如果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鼓勵個體開展探究性學習。如果個體探究還不足,就開展小組或集體合作的探究學習,直到把問題解決。
?。◤V元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