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的數學教學如何進行?毫無疑問,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從知識性教學轉向發展性教學。課堂,不再是教師表述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我們不要忘記,只有經歷精心組織的數學活動,并輔之以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才能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承認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承認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并不等于要實現放任自流的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要講,而且要講全面,放手給學生絕對不放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那么,缺少教師的引導能行嗎?顯而易見,沒有教師的引領,必然是無序的課堂,學生就不可能順利地發展。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課堂是師生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場所,教師只有付出針對性極強的創造性勞動,課堂教學才會成為鮮活的師生間的“互動生成”。現在,就新授課、練習課、綜合實踐活動課這幾種常見課如何發揮教師的引導促進作用,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新授課
新授課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來說,新授課教師應引導在前,講解在后,學生思考在前,操作在后。新課中,我們應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引導學生抓住這個字“新”,它新在哪里,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解決它。如《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因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多存在于立體圖形中,我們就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物體,像長方體橡皮、正方體魔方、推拉門等入手。它們的表面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用電腦課件抽出每種物體某個面的形狀,再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后教師揭示課題,學生會真切地感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些數學知識也是來之于生活的,學生就會對這些知識產生親切感。接著讓學生看著這些圖片,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那么,《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作為一節新授課新在哪里?當學生自己提出“都是四邊形為什么要分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時,他們自然會明白正是由于這些圖形邊和角的特點決定的。這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探究活動就可有目的、有順序地展開。學生通過量、比、折得出長方形的特點: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再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遷移類推,得出正方形的特點: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并且相等。這樣,就能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究新知識的能力。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這說明把這些圖形分為三類,是根據圖形的特點和研究的需要,隨著以后研究的需要,還可以把它們分為二類或一類。這樣進行適當地點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為什么這樣劃分,又為后來學習作好鋪墊。
二、練習課
練習課的特點是不但要使學過的知識通過練習得到鞏固,達到熟練,而且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提高。這樣的課,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能根據規律去理解、記憶,熟練掌握已學過的知識,并能創造性地進行運用。比如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表”練習課時,引導孩子探討豎著看,各列是怎樣排列的?和的個位數與兩個加數都有什么關系?(豎著看,第一個加數是相同的,分別是9加幾,8加幾……9加幾和的個位數都比要加的數少1,8加幾和的個位數都比要加的數少2……)。橫著看,各行是怎樣排列的,兩個加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橫著看它們的共同點是每個算式的得數相同,每個算式的兩個加數是遞減、遞增的關系,所以它們的和不變)。同學們找到了20以內進位加法表的兩個特點,你還發現什么有規律的排列?經引導得出:從加法表上看出單數加單數得雙數,單數加雙數得單數,雙數加雙數得雙數;另外,從加法表的橫行看9+2、8+3……3+8、2+9可以看成是加法中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根據以上四條規律,可以幫助孩子很快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有算式的記憶。當孩子遇到8加幾、7加幾得數忘記時,可以根據第一個規律很快想出得數;如果要求孩子寫出和是12的所有算式,孩子可根據第二個規律,用一個加數遞減,另一個加數遞增的方法,一個不漏地列出所有的算式。根據第三個規律,能使已混、難記的算式得到驗算。如6+8和6+7哪個算式的和是14,哪個算式的和是13,學生往往搞不清。可這樣想,單數+單數=雙數,單數+雙數=單數,利用此規律可以很快找到正確答案。再根據第四條規律,可以把加法表中36道題中重復的16道題去掉,這樣還剩下20道題,記憶就簡便多了。通過這樣探討規律,學生減輕了負擔,提高了能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同于常規的數學課,它是一種集綜合能力與數學知識應用于一身的課。它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拉近數學與人的距離,體現數學學習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這樣的課,一般需要學生課前作好準備。而如何準備,卻少不了教師的引導。如教學《種子發芽率》活動課時,課前教師可讓學生從書中或網絡上查找有關種子發芽率的內容,再對各種種子做發芽實驗,統計并計算發芽率,做好實驗過程中的記錄,將試驗結果寫成簡單的實驗報告。教師注意引導,進行以下實踐活動:①查找資料。告訴大家,什么是種子的發芽率。②用不同的種子做實驗,并記錄不同種子的發芽率。③用同一種子做實驗,條件不同得出不同的發芽率,并做記錄。④撰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分析發芽率,用發芽率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總之,根據不同課的特點,教師恰當地引導,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熱情,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效果。
(固始縣城關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