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專家和許多語文教師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語感”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致成了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熱點。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這里所指的“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想必就是現時所謂的“語感”吧。其實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
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專家和許多語文教師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語感”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致成了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熱點。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什么是語感?
語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語言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解釋,使用習慣等的反映”。可見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知和豐富的理解,是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問題,老一輩教育家有許多精辟的見解。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對語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
二、語感訓練的意義
語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曾說“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曾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語感更是被提到空前的高度:“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的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由此可以看出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
1. 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
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些都將語感培養放在語文教學的空前的高度。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視語感訓練。
2. 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發展
語感強的人可以敏銳地對語言材料的要點、優劣、情味等做出準確判斷、感知;可以讓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語言順暢地表情達意;寫作時意到筆隨;乃至構建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及風格,擁有自身的言語世界這其中,蘊積了強烈的創新潛能及無限的思維意識。而學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如“田園”僅僅理解作種田的地方,而沒能想象那一派和諧優美的農村自然風光;“春雨”僅僅理解為春天的雨,未能聯想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天。可見,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太少,語言的感悟太薄弱。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感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才會大大增強,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語感的培養
基礎教育不斷地改革,教育觀念不斷地更新,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本人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積淀語文知識,提高字詞感受力。
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力,他們積累詞語并不僅僅依靠字典、詞典,而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得到的。但說話者、寫作者卻千方百計地掙脫語言系統的規則 ,以便把自己想要傳達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是流動的、可變的, 具有個人傾向。學生要真正體會其中韻味,就必須有相應的語文知識的積淀。如欣賞李清照的《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寫出了深秋時節多愁善感、獨守空閨的婦人懷念親人、孤獨寂寞的情思,這種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一般說來,語文學習的經驗越豐富 ,對語文知識理解得越透徹,就越容易對語文中的現象與問題產生直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字詞感受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感。
2. 強調誦讀,增強整體感知力。
古人讀書,特別注重誦讀。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怎么能找不到“感覺”呢?古人不是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嗎?這些話確實道出了多讀書的真諦,因為讀書的本身就是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吟詠誦讀學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的世紀。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紀的語文教學應強化語感訓練,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才能使學生真正適應新時代的嚴峻挑戰。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M].北京:北京教
育科學出版社,1980.
[2]《中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6期、1991年第
12期、1992年第11期)
[3]《江蘇教育學院學報》[J].( 江蘇教育學院出版社 1997年第
2期)
(通渭縣隴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