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教育者喪失了原有的信息優勢。信息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信息化大背景相結合。本文通過對信息化背景的內涵的理解、傳統技工院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的概括總結、技工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以及如何創新四個方面,對信息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創新進行了細致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愛國主義;理念創新
一、信息化背景的內涵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正在加快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步伐,改變著整個人類社會面貌。信息化背景下,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化的生存方式。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虛擬辦公室、網上交流、信息查詢、網上娛樂、數字化電視、“拇指經濟”等,無一不與數字化有關。數字化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為人的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平臺。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手段, 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時效性。網絡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進一方面為技工院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另一方面網絡所帶來的開放性、多元化同時也為某些不科學的非主流意識和信息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這就為當前的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若干挑戰,這其中尤以網絡信息多元化的挑戰、網絡交互性的挑戰、網絡發展形式的創新性的挑戰為主。
二、傳統技工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念
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缺失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民族實際上就是失去了社會進步的情感動力。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技工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將掌握未來社會的話語權和大部分生產資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接班人。傳統的技工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理論教育法。理念教育法又稱灌輸教育法,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傳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幫助受教育者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的一種教育方法。
(2)實踐教育法。實踐教育法又稱實踐鍛煉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受教育者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和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在實踐中訓練、培養受教育者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3)榜樣教育法。榜樣教育法是指通過樹立先進典型,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為范例,教育人們提高思想認識、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就是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的方法。
這幾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巨大的作用,時至今日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是單純的幾種教育手段,滿足不了當前的技工院校學生的精神需求。
三、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創新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有著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在我們民族精神中始終處于最重要的地位, 是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團結全民族的一面旗幟,對技工院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我國技工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道德價值觀的灌輸,即強調教師通過教育,把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以講解、說服、示范、榜樣等方式,系統地從外部輸入技工院校學生心靈之中。由于這一傳統的教育模式忽視了技工院校學生的認知理解主題選擇,容易形成權威主義的他律品德,再加上后來把灌輸絕對化,演變成為“填鴨式”的模式,無法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技工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導致“知善而不行善”的現象廣泛存在。
四、如何對信息化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理念創新
(1)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強化引導建構式的教育模式。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要建構者,學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非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學習不是教師將知識向學生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的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教師只是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或促進作用,所以向學生灌輸效果很低。因此,信息化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不是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的過程,而是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針對問題進行探索、交流和質疑的過程。倡導引導建構是信息化社會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的方向。
(2)積極開展旨在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網絡文化素質的校園文化活動。技工院校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創造一個有時代精神、優良傳統、良好學風、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使技工院校學生形成一種明國恥、知國恨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以網絡為平臺,轉變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網絡為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平臺,創造了條件,能夠使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豐富鮮活起來,同學們可以通過電子媒體更多地了解歷史,了解自己的祖國,能夠使抽象化的學習變為具體的情景性教學。在情景性教學中,通過已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演繹,利用網絡虛擬性來創設各種道德情境,讓技工院校學生都成為情境中的主角。
參考文獻:
[1]楊輝.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學管理與思考[J].北京電
力高等專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