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漸深入的教育改革形式,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面對巨大的來自社會的壓力,我們如何按照教育、教學規律、方法和思路來提高學生的中考、高考成績?對于教師來說,如果要肯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一條可取之道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者。所謂反思,就是教師著眼于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來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種行為、決策、措施,以及所產生的結果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活動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能力的發展手段。為此,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按教學的步驟進行反思外,還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效果進行反思。
一、教師自身觀念的反思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要轉變和提升自身觀念,我們必須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看自己的教學行為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教學規律和理論,等等。對自身的反思,能使我們發現自身觀念與行為的不合理性,改變已有的傳統教學方式,及時將新方法、新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教學體系中來,建立與時代相符的正確教育教學理念。
二、教學對象的反思
當今社會,多數教學都是通過與外部條件的相互作用來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內部的有效發生和學習結果的達成過程。因此,教學必須圍繞學習展開,教應該為學服務。可見,要使我們的教學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須對我們的教學對象有個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在學習過程中,要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情緒感受以及所掌握的相關信息資源。了解學生,才能為學習而設計教學,了解學生,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師在對所教的內容進行加工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首先要考慮如何選擇、加工、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其次應考慮如何把教學內容變成一系列的問題連接,讓知識學習的過程變成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起強烈的問題意識,并產生更多、更深刻的問題來。最后還要考慮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盡可能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四、教學方式方法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提倡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需要我們教師反思的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究竟獲得了什么?他們的行為會發生哪些變化?或他們從實際的活動當中發現了什么新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判斷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方式的有效性。
總之,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也是日益深入的課程改革的形勢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通渭縣馬營鎮長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