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在生物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促進思考和學習,促使學生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提問能力。作者從轉變觀念,享受樂趣,提供思路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對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行說明。
關鍵詞:生物教學;提問;能力
李正道博士說過: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在做“學答”。其結果往往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要真正塑造創造型人才,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勤于觀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起點,所以中學生物教學應當將學生的“提問”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在此談談本人的點滴嘗試。
一、轉變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生發出來的。因而,教師轉變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問”不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不僅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讓學生能夠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本身就是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學習過程來說,產生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于達成學習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
(2)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次發明和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不例外。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從“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一問題開始的。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是從“為什么霉菌菌落周圍不長細菌”開始的。不能發現問題就談不上創新,可見這對于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如果具有了這種能力,也說明他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3)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師要改變傳統教育片面重視繼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廢除注入式教學,采取問題式教學,給學生做好榜樣。充分發揮民主,共同探討,師生關系融洽,為學生大膽提問提供外界條件。
二、享受樂趣
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如能不斷地發現問題,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為了讓自己的學生享受到這種樂趣,并使之成為學習的一種習慣,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1)展示自我。每節課前,我都要讓學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學上講臺,讓其他同學隨意向他提上節課所學內容的三個問題,如果他三個問題回答過關了,他就擁有向全班同學提三個問題的權利,誰被難住了,就必須向全班同學表演一個1~2分鐘的節目,所表演的節目必須讓同學表決通過,從而達到“我能行”。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置于問題的情景中,既要敢問、樂問,又要會問、善問,努力進行旨在強化“問題”意識的教學探索;同時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及時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樂于提問的興趣。
(2)精彩的問題上黑板。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在每堂課的最后,都要公布下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預習的重點,并要求學生設計好問題。對于學生的問題,進行兩項處理:一是掌握預習的質量;二是篩選。由于精彩的問題可以到講臺去“亮相”,這就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機會,而我在講課時也可以關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減少了“無用功”。
(3)大膽讓學生嘗試。期中考試前,我把考試的要求和盤托出,請學生自己動手,每兩人設計一份模擬試卷。目的是要告訴學生“出題”(提問題)并非教師的專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學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題目頗有創見。學生通過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問卷,既復習了知識,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學習的動力,也加強了對集體學習研究活動的參與意識。
三、提供思路
“好問”和“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多為“什么是( )”或“( )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問題,以達“善問”。
(1)到生活和生產中找“問題”。生活中的生物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要稍作留意,問題便滾滾而來,有些可能立時有解,有些可能一時無解,但記下來,日后也許會來個“柳暗花明”。如“針對學校環境中的問題,提出改善環境狀況的建議”,“你家里每天產生的垃圾可分為哪幾類?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樣妥善處理家庭垃圾?回憶一下自己外出活動是怎樣處理垃圾的,它們是否會污染環境”等。
(2)到實驗中找問題。在生物教學中,均采用探究性實驗,并在每一次實驗之前和之后都要讓學生想一想:所用實驗材料和方法是唯一的嗎?能否換一換?實驗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進嗎?觀察是否清楚?有好點子嗎?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困難或問題,能解決嗎?所以每一次實驗之后,我都會收到一堆的“點子”。當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發現”了,比沒有“發現”要好,“想”過了——即使是“錯”了,也比“不想”更好,何況其中不乏高見。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是目的,而是創新教育的起點,意在改變學生只知“做答”的習慣,以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望。問題提出后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查資料,親自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培養頑強的創新思維,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形成靈活的創新思維,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達培養創新型人才之目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提問能力,應該持之以恒,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