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課堂教學,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新的課程目標。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在積極投身教改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本人結合自己在高中化學中教學實踐,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要實現“以統一教學模式為主”轉向“以個性化教學為主”
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我們不能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在故事中走進學生的知識世界,也可以讓自己變得幽默一些,還可以巧妙地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分組討論,在這中間最主要的是實驗的樂趣和魅力。
二、要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提高素質為主”
高中課程中實驗內容很多,但上課做的很少,更不用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做實驗。在新課標下,實驗室是基礎,要從實驗中得出結論。教材中好多問題沒有給出結論,只有做實驗了學生才能知道結論,才能在實驗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才能發現問題。要想上好一節化學課,必須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而參與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實驗。
三、要實現“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傳統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必須以“學生學為中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學教學,要求教師適應角色的轉變,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使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使課堂教學也“精彩動人”。要確立新的課程觀,并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力爭實現一系列教學行為的轉變。
(中牟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