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 也對廣大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對象等各方面的特點,通過教師精心備課,設計、探索、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共同運用于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它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化成為可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在由接觸到使用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這種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有利有弊。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語文教學的要求,有效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更好地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語文教學呢?
一、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扼殺了課堂的生動性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形象表現許多教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內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師的口頭表達所不能企及的。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轉變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是顯而易見的。表面上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實上,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使整個課堂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每篇課文也是由教師分割成若干支離破碎的板塊作定式的學習,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氣氛再也難見“百家爭鳴”的生動場面。這種教學狀況與“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又有何二致呢?為此,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教師如何實現學生動手操作直接參與學習過程,在“做”中學,以“做”求發展,這是擺在語文教師眼前的一道難題。怎樣從根本上打破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顯得尤為重要。
二、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扼殺了師生情感的交流
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注重選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給他們提供更多直觀形象的審美對象,幫助學生更快捷地掌握學習方法,讓他們尋找到正確的學習途徑。備課的方法和形式也從傳統意義上的“備課”中走了出來,它更注意改變備課本身的方式,注意從改革課堂教學的目的出發改變備課的方式。如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音或影視圖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進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時候播放什么,放在哪個環節播放,以及要綜合運用哪些媒體,使其有機結合,教師都要事先精心設計安排,全面考慮,恰當組合,以保證教學效果。特別是所采用的電教媒體,應是整體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統一結合。事實上,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模式,課堂由傳統教學模式的被教師把持著、控制著,到現在的完全被多媒體課件控制著,不能不說是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配合;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多媒體的一個操縱者,而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調控者。加入多媒體后,教學的雙邊活動成了教師指揮課件運作、學生死盯屏幕的現象,“媒體”充其量只是一個“熱鬧”的工具,難以起到讓師生進行正常交流的作用。為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創造性思維發展的空間。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束縛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還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拓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更加重視備課,因為只有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才能發揮多媒體的教學效果,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
三、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摒棄了傳統教學的閃光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聽、說、讀、寫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師對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現出的一顰一笑,都將永遠是教師言傳身教的好材料。運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些不必要進入課件的內容,恰巧進入了課件。比如說教學目標、生字詞及相關解釋等教學任務,完全可以用傳統教學,在學生熟悉課文的同時完成。有些需要補充介紹與講解的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則應簡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做筆記。切不可一味將大容量的文字資料盡數搬上屏幕,以致看上去密密麻麻,當教師講課時由于課時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讀而過時,學生仍在費勁地辨認并判斷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別說來得及做筆記。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手段造成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在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下,語文課文已由教師肢解成圖片、文字等形式。這些圖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閃而過,學生完全缺乏思考、消化的余地,造成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記憶不牢。待到復習迎考,還得花很多時間重新學習,如果長時間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豈不是要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去重復勞動?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怎么說也不值得推介。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埋沒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應該承認,語文教師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而現階段評價教師的辦法僅局限于教師的授課情況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等。如果教師均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課堂結構、形式千篇一律,教師的個性和特長將無從體現,教師組織教學的應變能力、教學特色以及對教材的分析處理的深度、廣度、板書設計等都將被埋沒。傳統教學中,教師聲色俱佳的論述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掌握現代化教學藝術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做到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教學才能相得益彰,達到優勢互補。
把現代信息技術引進中學語文課堂,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革新。當然,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也不例外。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風采。
(通渭縣通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