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老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好的提問能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發展思維能力,教師則可從學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學效果的信息,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
一、課堂提問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設計所提問題必須圍繞教學目的、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提問不能為問而問,不能脫離課文內容。(2)系統性原則。提問應從整體考慮,使其成為一個問題之間彼此有著內在聯系的系統,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層層推進、步步提高,不能雜亂無章。(3)啟發性原則。提問應富有啟發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啟迪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4)趣味性原則。所提問題應新穎生動、富有情趣,可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習欲望,不能枯燥無味。(5)民主性原則。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難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依據,應讓全班學生都參與討論。
二、課堂提問的要求
(1)問在課題處。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課文內容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層層地深入挖掘。(2)問在忽略處。有些詞語往往不被學生注意,教師應循著文路,把它提出來探究,以利于學生加速加深理解課文。(3)問在矛盾處。矛盾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4)問在重復處。作者運用重復修辭方法,以強調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此處設問,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的內涵。(5)問在疑難處。當學生學習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應善于點撥誘導。(6)問在空白處。作者有些情節不作細微敘述,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可啟發學生想象,填補文章空白,引導學生走進文章“心靈”,領會思想感情。(7)抓住重、難點,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教學目的是圍繞課文重點而制定的。所提問題要圍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8)設計的問題要適當、適度和適量。要防止淺、玄、碎、雜,避免過分簡單、深奧、瑣碎和雜亂。(9)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讓學生的精神處于亢奮狀態,把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10)要有科學性,問題要正確、有層次坡度、合情合理。由具體到抽象,有層次、有坡度、有臺階,這樣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
三、課堂提問的作用
(1)漸進型提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2)集散型提問,同中求異,點上長花。(3)訓練型提問,把課堂提問與語言文字訓練緊密結合起來。(4)引申型提問,創造新境界,啟發思維。(5)設懸型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問,啟迪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氣氛。(7)引發型提問,引發鉆研討論問題的動機。(8)疏導型提問,幫助掌握字、詞、句。(9)深究型提問,幫助理清文章思路。(10)辨析型提問,有助提高辨析能力。(11)整體型提問,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12)入境型提問,使興趣大增。(13)矛盾型提問,激發認識沖突、論爭。(14)連貫追問,引導認識由淺入深。(15)縱橫展開,達到組合優化。(16)一問多能,提高效率。(17)化難為易,幫助實現思路接軌。
(唐河縣張店鎮第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