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擁有多種智能,將多元智能應用于語文教學,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創設多元智能環境;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智能組合的教學方法、專題學習;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關鍵詞:多元智能;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語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種基本智力外,還有其他七種智力。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這九種基本智力,這九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發揮出來。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人文色彩,通過語文課堂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具有極強的優勢。
一、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與潛能的多元智能環境
要想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就要針對他們的智能等的差異設計課堂情境,使他們自信、欣賞自己,認識自己的強項,能夠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長處。
(1)讓多元智能教學走進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課堂教學,構建多元智能課堂。例如,我們在學習了《琵琶行》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音樂,并且進行配樂演唱;學習了課文后,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概括編寫,編成快板等形式,在課堂上傳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將音樂智能教學、肢體動作智能教學、視覺空間智能教學、自我認識智能教學與言語語言智能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更佳。音樂可以幫助人記憶,更可以使人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3)創設各種活動情境,給學生成功的機會,促進多元智能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塑造的均等機會,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能顯露頭角,體驗成功。為此,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活動情境,激發或支持學生進入學習的思維狀態,如背誦、朗誦、演講、聽講演、畫畫、欣賞音樂、寫作、訪談、合作學習、表演課本劇和小發明等。
二、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智能組合的教學方法和專題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設計“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學過程,使多種方法有機結合,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語文綜合性的特點,又使學生的言語語言、視覺空間、音樂韻律、肢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智能都得到較好培養。例如,我在講解《故都的秋》時,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會“悲秋”?為什么作者說“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學生從季節變化、身體感受、風俗節日三方面回答了第一個問題,進而又從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如君主專制制度、科舉制度、封建禮教、戰亂割據等角度解答了第二個問題,得出了多種多樣的答案,從而實現了多元化思考。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一種智能的發展實際上都有其獨特的軌道,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智力的結構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別是一些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設計。
(1)故事。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將一個個有鮮明故事情節的課文改編成豐富多彩的故事,讓學生進行接龍,改編,辯論……通過故事情節,運用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也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智能。
(2)日記。傳統的日記側重于記錄學生自己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日記的內容也多以語言表述為主。接觸到多元智能理論后,我們將日記內容進行大膽改革,豐富了日記的內容。
(3)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集思廣益,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進行歸類分析,思考評價各種想法,從而比較公正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意見,在靈活的活動方法中,學生的語言智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4)重視人際交往智能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創設了積極的人際交往環境。建立研究性學習小組要讓學生自愿組合,根據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層次,甚至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愛好、不同性別、不同能力進行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這樣的學習形式強調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有的學生的某種智能表現非常突出,呈顯性狀態,而大多數學生的很多潛在的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和他自己去認識、挖掘、開發。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目標,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創設促進多種智能發展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慶陽師范學校)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課堂教學中“多元智能”開發的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08]G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