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命題作文在作文教學中有其特殊的價值。本文分析了命題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對教學中如何命題進行了一番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我國傳統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價值。命題作文是按照一定的計劃和要求,由教師事先擬好題目,對全體學生進行系統的、正規的作文訓練的一種方法,包括全命題和半命題、限定體裁和不限定體裁。命題作文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最顯著的區別是有明確的作文題目。這一特點既體現了命題作文的局限性,又恰恰是它的優點所在。它的優點具體表現為:導向性命題作文有利于體現教師、教材、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導向意圖。
中職學生的作文寫作基本處于一種被動狀態,這樣一種情況就決定了中職學生的作文基本上遵守著這樣一個規則:老師命題作文,學生奉命寫作,即使有時作文是自擬題目,教師也附有許多條件和限制(如指定體裁,規定范圍),雖說是“自由作文”,實際上與命題作文相似。對于本來就厭煩作文的中職學生來說,要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加強寫作訓練的方法唯有此種可行。由此看來,命題作文是實現和貫徹寫作教學計劃的可行的方式,也是直接關系到學生寫作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環節。因此,語文老師應該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出好作文題。好的作文命題,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老師在命題時既要考慮到開拓學生的視野,也要考慮到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還要考慮到寫作訓練的實用目標,更要考慮到命題的可寫性。所出的命題要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只有這樣的命題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學而有用。
一、命題要注意教育性、思想性和系統性
對命題作文的這一要求,是由整個作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這當然并不是說每次命題都要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緊跟形勢,而是說命題時應想到引導學生寫出有積極意義的昂揚向上的文章。如練習書信寫作時,同樣是報告學生本人的學習生活,可以是寫給遠在他方的親人朋友的,可以是寫給邊防戰士的,也可以是寫給小學時候的老師的。命題時考慮到這些,學生寫作時,從寫信的出發點和收信對象看都包含了一種積極的教育意義在里邊。就書信的內容而言,可以是寫自己到新集體后的感受,可以寫新學期的打算,可以寫自己被評上三好學生或優秀團員的心情、想法,也可以寫學習成績較差紀律觀念不強的原因及改正缺點爭取進步的打算和決心。依這樣的指導思想去命題,并將它體現在具體的題目中,就是注意了命題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否則,只注意寫作方法,忽視文章的思想內容,難保學生不寫出思想消極的文章來,并受其消極影響。系統性是在訂作文教學計劃時就要考慮進去的,并體現于作文教學的各個方面,而命題則是最直接的一種體現。只有通過循序漸進的多種多樣的練習,使學生逐步地綜合應用語文課中獲得的知識和技巧,才能更快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命題時,不僅要考慮學生有沒有生活、思想等,還應考慮到有沒有逐步訓練的準備。總而言之,命題時一定要與課堂所授知識同步,不可超越學生的能力命題。盡量遵循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而繁的原則,循序漸進,穩打穩扎。
二、命題要盡可能讓學生感到有明確的意圖
許多中職學生的學習目的本來就不明確,對語文基礎課不重視的思想普遍存在。作文本無大的意圖,只不過是為了提高寫作能力而有意識進行的一種寫作訓練。然而,老師卻應該盡可能地使學生感到他眼下進行的寫作是有目的有意圖的,是有所為而作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對寫作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寫作不是學習寫作知識和提高寫作能力的一項“作業”,而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建構自我的過程。在當今信息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生存方式。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不是一種隨意的或被逼無奈的行為,而是因為需要,因為責任。明確了寫作的目的,從個體表達與交流的需要出發,從個體生存的現實需要出發,從自我實現的需要出發,學生就能夠喚起自身寫作的興趣、熱情,樹立起自覺的寫作要求和寫作追求。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專門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寫作練習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讀者作對象,寫作練習可以沒有老師卻不能沒有假想的讀者。中學生練習寫作,假想的讀者通常是全體同學或一般社會。”有了假想的讀者,寫作就是有所為了。這對提高學生對學習目的性的認識,明確寫作的意義,啟發寫作的自覺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作文題目出得好,對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提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命題要注意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
讓學生有話說是對一個作文題目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學生要說的話一般就是他們的生活經歷或親身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切己文”,要求作文題必須能讓學生寫真話、抒真情,使學生不必為“無米下鍋”而發愁,有利于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這種意圖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作文命題者在命題時往往也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作文題與生活實際有所聯系。因為命題者是老師,作文者是學生,作文者有哪些素材,具備怎樣的思想深度和寫作能力,命題者并沒有十分的把握。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及社會實踐方面的實際情況,出題時要設身處地替學生想一想,圍繞這個題目有什么可寫又能寫些什么,要讓學生敞開思想,打破顧慮,啟開生活的倉庫,不僅寫重要的,意義突出的事情、人物、感想、看法,也可以寫他們的日常生活、點滴感受。出題時切忌脫離實際,題目空洞無物,或寬泛深奧;而因盡量實一些,淺顯一些,貼近生活一些。
聯系實際命題,表面看來很容易做到,實際上要做好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的。首先,要求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隨時了解學生的情況。不僅了解全班學生的情況,也了解個別學生的情況;不僅了解校內的活動,也了解校外的活動;不僅了解大的事件,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如此等等,出的題目才能對路,才不會離開學生的政治水平、寫作水平、生活實際及知識狀況,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學生無事可敘,無情可抒,無意可發,無感可談。總之,要多站到學生的立場上去想一想,“鉆到學生心理出題目”,最好讓學生見到題目后立即感到有東西可寫,并慢慢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害怕作文變為喜歡作文,由“要我寫”變為“我要寫”。其次,命題時還要考慮到與課堂教學統一起來,學生在語文課本所學的文章本來就是作為范文來供學生仿效學習的。有些課文后面還指明學完后要做哪些寫作練習。因此,結合課文命題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寫作技巧、特點及寫作理論方面的知識,做到讀寫結合,理論運用于實踐。
四、命題時要盡量使題目明確、簡練、新穎
作文命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幾乎也是一門學問,很值得語文教師研究一番。就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給學生作文的命題來看,離上面所述的幾個命題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抽象的空題。例如《感恩》《談理想》《學雷鋒》等題目本來就大而空,猶如標語口號,行文難落到實處。長可萬言,寫成評論;短可寥寥數語,說幾句現成的大話,對于這樣的題目,學生也只能以空對空,硬著頭皮湊數字,是不可能寫出好文章來的。
(2)傳統的老題。這類題型幾乎成了有些老師的看家題。例如《我的朋友》《記一件有意義的小事》《童年回憶》《友誼之花》等等小學寫過,初中寫過,高中又來寫。已使學生望題生厭,根本沒有一點寫作興趣。
(3)艱澀的難題、偏題。當有老師意識到空題、老題寡然無味,落入俗套時,就想出些新鮮題目,卻又常常過火,使題目很難懂,既冷且偏,例如《木樁與馬》《駁“人生無常”》《論集腋成裘》等。對于基礎較差的中職學生來說,別說讓學生寫好文章,怕是切題都難,甚至一落筆就離題千里,因為很多學生恐怕連題目的含義都是半懂不懂。
那么,好的作文命題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明確、簡潔、新穎。明確就是題目含義要確切,學生一看就懂,知道怎樣切題及選用那些材料。簡練就是簡短、利落、不冗長。當然,簡短是有豐富內容的簡短,如《夜》《愛》《虹》之類就不符合要求,它看似簡,實則繁,故簡短也要適度,不可為簡練而簡練。新穎就是不陳舊不落俗套,富有啟發性和鼓動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命好題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命題要有計劃,注意整體設計。命題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想認識、表達能力等等因素。教師既要熟悉了解學生的情況,又要做到與課堂教學同步,既要明確題目的要求,又要注意題目的簡練、新穎。要做到這些,教師不經過一番醞釀、推敲,不付出一番辛勤的勞動,是做不到的。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