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是初中科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當出現一些細小的失誤時,教師有時會采用一些“消極的”方法,如“搪塞過去”“過于草率的解釋”等方法來掩蓋事實的真相。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學生準確及時掌握知識技能,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事求是是探究真理的基礎,失敗并不可怕,若能抓住時機正確處理,反而會產生一些正面效應,挖掘出成功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使學生更多受益。本學期筆者聽了兩位教師的《空氣》一課,下面簡錄課堂教學中關于“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片斷,共同探討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對待科學實驗的失???如何將實驗中的失敗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完美中的缺憾
【教學片段一】
引入:按圖1所示裝置,請學生上臺演示,先打開左邊止水夾,用抽氣筒抽氣,然后關閉左邊夾子,打開右邊夾子,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生:水經導管由燒杯流入集氣瓶中。師:請分析原因?生:由于抽氣,瓶內氣體減小,氣壓減小,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將水壓進瓶內,水位上升。師:氧氣占空氣中的含量多少呢?下面通過一個實驗來測定。
活動:按圖2所示裝置,先在集氣瓶里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積用記號畫成5等份。①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觀察現象?②火焰熄后,振蕩集氣瓶,打開導管上的夾子,出現什么現象?(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生:紅磷繼續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瓶內水位上升約1等份。師: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分析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約占剩余體積的1/5。生:紅磷將瓶內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了,說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整個空氣體積的1/5。(由于前面實驗作鋪墊,學生很快地分析,得出結論。)
【探討與分析一】美在引入恰當。片段一中,各環節之間鏈接和過渡很自然,各項教學指令很清楚。教師首先展示一個自制的抽氣實驗裝置,讓學生演示抽氣的過程,然后通過觀察、分析,使學生明白了集氣瓶內水位上升是由于氣體減少,這為探究“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提供很好的線索。教師的完美引入,使得學生對下面的演示實驗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大大降低了實驗的難度,這反映了教師具有獨特處理教材的意識和能力。
二、缺憾中的完美
【教學片段二】引入:讓學生利用桌上已給器材,將蠟燭固定在盛有水的水槽中,點燃蠟燭,再用一個大集氣瓶罩上,瓶邊緣浸沒在水中,使蠟燭在密閉的杯中燃燒。如圖3所示,一段時間后觀察蠟燭有何變化? 瓶中的水位有何變化?
生1:蠟燭熄滅。生2:蠟燭熄滅,瓶內水位上升。師:為什么蠟燭熄滅,瓶內水位上升呢?生:由于燃燒需要氧氣,蠟燭熄滅說明瓶中沒有了蠟燭燃燒所需的氧氣,瓶內氣體減小,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將水壓進瓶內,水位上升。師:有些同學只看到蠟燭熄滅,沒看到瓶內水位上升,為什么?生:可能是集氣瓶邊緣沒有浸沒在水中,裝置沒有密封。師:很好,那能否用該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如果不能,怎么測定呢?(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活動:按圖4所示裝置,先在集氣瓶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積用記號畫成5等份。①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觀察現象?②火焰熄后,振蕩集氣瓶,打開導管上的夾子,出現什么現象?(教師指導,學生上臺演示。由于實驗失敗,學生只觀察到紅磷繼續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沒看到水位上升。)
師:如果實驗成功的話,我們還會看到水位上升1等份,約占集氣瓶剩余體積的1/5,這說明了什么,請同學們分析。生:紅磷燃燒消耗瓶中的氧氣。瓶內氣體減少,氣壓減少,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將水壓進瓶內,水位上升。上升約1/5的水,說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整個空氣體積的1/5。師:那剛才實驗為什么失敗呢?(教師并沒有因實驗的失敗而手足無措,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失敗的原因。)生1:可能裝置氣密性不好。生2:可能紅磷不足,沒有將瓶內的氧氣全部消耗完。生3: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簧夾,使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減少。……(最后通過師生互動歸納實驗成敗的關鍵,重新實驗。)
【探討與分析二】美在意料之外。實驗教學如果偶爾來次“失敗”,則能起到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增強感受力,促進思維活動,加強理解和記憶。如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對裝置的氣密性非常嚴格。然而,學生在演示時,沒有將集氣瓶的塞子塞緊,結果水沒有通過導管進入集氣瓶中,學生疑惑。教師并沒有因實驗的失敗而手足無措,教師趁機提問:是什么原因造成集氣瓶內水位沒上升?實驗為什么失敗呢?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后均能分析得出實驗失敗的原因。通過這個“失敗”,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達到了教學目的,突破了難點。這樣做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和記憶比成功的實驗效果要好得多。可見,演示實驗失敗并非都是壞事,只要教師利用好這些“失敗”,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解決問題,最后在全班同學合作中使實驗獲得成功,就能使實驗的效果更好。
總之,實驗允許失敗,偶爾一次失敗的實驗可能會更好地引人深思。在教學中,遇到實驗失敗時,教師萬萬不可低估學生,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非迨械袑W)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