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當前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物理素質,通過“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課堂上不僅僅經歷科學探究,提高技能,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還應在課堂中滲透全方位的人文教育,例如科學家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世界觀的引導等等,讓學生通過物理課堂打開他們走進科學、走入社會、服務于社會的窗口。
關鍵詞:生活;物理;創新
江澤民在慶祝北師大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戰略性重要位置,因此教育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要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激發學生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這個要求促使每個教育者深深思考:如何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必備的科學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于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怎樣才能上好一堂優質高效的物理課,是我這些年一直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教師必須抓好課堂45分鐘。利用課余的時間輔導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只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畢竟,課堂內的教學是我們教導學生的主要部分。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上的每一堂課都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的話,天長日久,新的學習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持久的學習興趣都會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的頭腦中,使他們受益終身。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從引入到結束的任一個細節的推敲都不能放過。我們習慣把課堂分成三部分——引入、新授、小結。
一、引入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見,引入有多么的重要。物理課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來自于自然,來自于生活,所以常以生活事例或現象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當然,教師是指揮棒,教師的引入應具有指向性,切忌太長,以免喧賓奪主,指向的目標最好能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例如:在《安全用電》這節課中,有的老師先從一些不安全用電導致的觸電案例入手,指出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引入本節內容。新課講完之后,可再回到原來的案例,讓學生用當堂課的知識分析案例中觸電事故的原因。這樣一個問題貫穿始終,讓學生對這堂課的主要內容理解完整,重點明確,印象深刻,并學會如何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教師在上課之前應深鉆教材,多方尋找與教材相關的資料和生活現象,從學生最為熟悉的例子引入,讓學生感覺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啟發學生注意觀察生活,思考現象的原因。例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后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在講到《自然界的水循環》時,正是深秋。水的多種物態變化現象,學生見得很多。例如,口中呼出的熱氣對著桌子能留下水印。可以當場就讓學生做,讓學生觀察和思考水在這其中的變化。早上的霜踩在腳下“咯吱咯吱”地響,讓學生認識到霜是由氣變為固態等等。引入的事例最好是教室里現有的資源,教師要能夠根據情景信手拈來。例如,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如果當時有陽光射入教室,教師就可以用手影的游戲引入。利用現有的資源會讓學生覺得物理世界的奇妙,物理無處不在,提醒他們學會觀察,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二、新授
新授的30分鐘,需要老師扎實的基本功和比較全面的素質。授課中,老師得用恰當的情景創設誘導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并鼓勵學生證明自己心中的猜想。對錯誤的猜想不能一票否決,而應該鼓勵學生動手用實驗來驗證它,讓學生自己在經過探究之后推翻錯誤的猜想,這樣收獲到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科學道路的曲折,增強他以后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和信心。要突出以學生為本。此時的課堂,就有如一臺晚會,而老師則成了整臺晚會的主持人。老師要適時地加以輔導和點評,讓每位學生都體會到老師的關注和支持。有時風趣的語言,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講評試題時,先不說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說,“是這個”,學生當然會明白這表示第二個答案正確,同時還明白這還表示“勝利”的意思。然后接著說:我們班永遠是“這個”,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而有趣,逐漸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在授課時,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記得牢。例如,在講到絕對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時,故意說成“就是那個發現進化論的開爾文”。講完后,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后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那個是達爾文”,這樣整個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
授課的30分鐘要有較強的邏輯性,每個環節教師得精心設計,較好地把握時間。在課堂組織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突出重點,攻破難關,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
另外,在上課的時候,適當地根據實際情況將情感、態度和世界觀的教育滲透其中,提倡團結合作,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同時,將敢于動手,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科學態度融入在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增長智慧,陶冶情操,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興趣。
三、小結
畫龍點睛的結尾能讓整堂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無窮。
一堂課的內容基本完成了,結尾也不能怠慢,就像撒出去的大網,該收回了。結尾中應是對本堂課內容的小結,一般由學生完成,學生自己談論收獲,知識、情感、價值觀的收獲都可以談。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創立自己的風格,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有位老師上《變阻器》這節課時,就頗有新意:他將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寫成歌詞,用歌曲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覺得學習起來輕松愉快,而且印象深刻,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要想上好一堂高效優質的物理課,做一名新課程背景下的優秀的物理老師,教師除了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課堂的組織能力之外,我們的思想、知識都需要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充盈。在邊教的同時邊學習,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中去。盡可能用自制的教具,用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體會創作的艱辛和艱辛過后收獲的快樂。同時,也要讓教具在效果明顯的同時降低其經濟上的成本,提高其普遍性和推廣度。
看來,作為一名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師,要像要求學生一樣也得勤動腦,多動手,根據中學生特有的心理及性格特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注意自己在講臺上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在不斷更新中完善自己。要牢牢地記住,“我們的一瞬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停運動和發展之中。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摸索,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抓住上課的每一分鐘,推敲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自己不斷得到進步,培養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成為一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優秀的物理教師。
(澧縣澧陽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