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中學英語教學當中,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爭取獲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愛是興趣的開始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都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如果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就愿意聽這個老師講課,就喜歡這位老師所任的這門課程。大家知道,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很多因素。但毋庸置疑,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情感教育,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情投入,誘導興趣。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不斷調(diào)正自己的心態(tài),增加個人魅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首先在感情上接受你。教師可以通過日常教學中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對自己的關懷,時時刻刻感覺老師在關注自己,這樣師生之間就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英語課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由厭學轉(zhuǎn)化為好學、愛學、樂學。因為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可以幫助學生找回自信,主動克服自身的問題,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當學生找回自信心,就會對老師更加信任,在學習上更加努力。
二、方法是興趣的后盾
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nèi)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網(wǎng)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要運用電教手段,激發(fā)興趣,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huán)境,課上沒有英語氣氛,會使具有好動、情感易變特性的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diào)的詞匯、語段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就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學習情趣,迅速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提高學英語的能動力。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單詞時,把詞匯放到句子里,再運用投影把抽象的文字符號以各種絢麗多彩的畫面呈現(xiàn),動詞以動作表現(xiàn),名詞以實物或靜物畫面表現(xiàn),其他難以單獨表示的就配以恰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或老師用手勢、表情來輔助表現(xiàn)。這樣就會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既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能全面調(diào)動學生看、聽、說、想等多方面的積極性。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開設英語詩歌歌曲影視欣賞課,來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節(jié)日慶典、風土人情。如果同學們能夠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在你的閱讀當中遇見自己所熟悉的材料時,比如有關英美文化、節(jié)日、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你都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猜測它的意思。這樣就很容易了,也就是要用英語文化進行思維。但是,當你遇見自己不熟悉的時候,盡管材料很簡單,你只能理解其中的字面意思,而不能理解真正的寓意。這都是對于英美文化的缺乏所致。了解外國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在認識和了解西方社會文明的過程中,逐步地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和修養(yǎng)。所謂“趣”,實際上采自兩種文化的差異,即中國與英國或美國文化的強烈反差所產(chǎn)生的趣味。讀者會在趣味閱讀中增加對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的理解,有助于兩種文化的交流、溝通。比如:雞頭鳳尾對狗頭獅尾,鳥兒吃蟲對應狗逮兔子,賣瓜變成賣瓦罐等。這種借喻事物上的差別,并不影響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的一致。中文的某些諺語來自文化傳統(tǒng)中的典故,英文也許有此原因。比如鳳凰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突出的象征意義,而不同于鳳凰在西方文化中的含義。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老王賣瓜,自賣自夸.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nèi)匀欢嘁詭в小褒垺弊值某烧Z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fā)、自豪。東方的龍是祥瑞的象征,西方的龍就是魔鬼的化身,打開商務通里的漢英詞典查龍——dragon,解釋為:龍;兇惡的人。撒旦最初化身為蛇,意味著龍、蛇是邪惡的化身。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的故事中講,有一條火龍因為看守的寶物被盜而發(fā)怒,噴火焚燒,禍害鄉(xiāng)里。貝奧武甫為解救人民,披甲執(zhí)盾,率眾前去斬殺毒龍,殺死了兇猛的火龍,自己也身負重傷死去。人民在哀悼中為他舉行了火葬。西方的龍是一種長相像有翅膀的霸王龍模樣的生物,傳說中這種西方龍是一種力大無比,能吐火焰,性情暴虐的強橫生物。于是,我們明白了“龍三角”“龍卷風”的由來。如果你不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會造成你的閱讀障礙及判斷錯誤。
總之,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情感教育,在課堂當中多進行一些操作性練習,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會提高,我們的教學才會更加有效,更有成果。
(通渭縣馬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