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方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音樂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然而,傳統的音樂課堂教育教學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審美情感,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音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習慣于按部就班,注重從樂譜和音符入手展開教學,著眼于音程和和弦的聽覺訓練等。顯然,這種過于理性化、專業化的模式訓練,因其本身的枯燥、晦澀幾乎不可能讓學生產生審美體驗,與此激增地恐怕只有無盡的懼怕與厭煩。那如何開展音樂教學,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的美感,從而愛上音樂呢?現結合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來談一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優美的情境,孕育審美情感
優美的音樂課堂教學情境,更容易讓學生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取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喚醒學生的審美注意。精心創設優美的音樂課堂教學情境,是音樂課堂教學取得成功和優化的重要舉措。首先,在音樂教室的布置上我們要做到整潔、美觀,以“潤物細無聲”般的方式給予學生健康向上的積極情感,產生美的共鳴和追求。如在鋼琴的上面擺上一盆植物,在窗戶邊懸掛一些綠色的藤蔓,請美術教師在墻壁上來一番濃墨重彩,讓墻壁“動起來”“舞起來”。這樣的音樂教室,窗戶是明亮的,地板是干凈的,墻壁是多彩的。當學生拋開緊張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走進這么一間小屋的時候,都會被眼前優美而又極具藝術的情境深深地感染了,他們仿佛和大自然來了個親密接觸,步入了美妙的音樂殿堂。第二,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要做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如教學《黃河大合唱》時,我精心制作了教學課件,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音、視頻功效,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聽、視覺沖擊中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和中國人民的英雄形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了美、接受了美,從而產生了熱愛美、追求美的審美情感。
二、多樣的方式,充盈審美體驗
音樂課與語數英等其他課程相比,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是相當少的,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周兩節課的時間內讓學生喜歡上音樂,充盈音樂教學帶來的審美體驗呢?這是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為此,我一方面,注重自身的審美追求,以熱情、大方、得體的舉止洋溢出自身的音樂氣質美,另一方面,多角度地解讀、使用教材,挖掘音樂教材中的美感要素。如在執教民歌時,我不僅僅是將教會學生演唱歌曲作為教學目標,也把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寬度作為音樂課堂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分支。我一般的做法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這些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了解相關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通過觀看民族歌舞表演等進一步“走進”民族音樂的天地。
三、多樣的視角,深化審美情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去尋找你就會有新的發現,音樂教學同樣如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識、技能的機械訓練,而要從多種視角讓學生不斷地去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深化音樂美,進而深深地愛上音樂。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流動中反復朗讀歌詞來感受詞作者帶給我們的音樂語言之美,讓美的語言和美的旋律有機融合,使文本的主題更完整、更生動、也更為豐滿。另一方面,我還重視讓學生從多角度去關注音樂美。如:通過正確的發音方式方法訓練,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音色美的重要性;通過對歌曲文本的深入解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踏著歌曲的思想節拍來深情演唱,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情感美。另外,我還經常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學習,讓學生在我的講解和音視頻的有效渲染中深切體會到音樂的美感,有效理解、體悟音樂美的深刻內涵,從而升華音樂美,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
(南通市張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