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我國現代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已成為必需,有著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1)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大量灌輸知識性的內容,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當然,學生在解題、寫作、繪畫等嘗試中有時也能體會到創造的愉悅,但這一切都沒有學生自己探索知識所得到的愉悅心情。創造性思維最顯著的特點是能夠提供新穎獨創而又有價值的思維成果。信息技術教學摒棄了傳統學科中所形成的常規思維模式,對學生來說非常具有新鮮感,學生的創造欲望能得到極大激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其學習過程是一個培養堅忍意志、深刻思維、堅強毅力的自我修養的過程。學生上機要手、眼、心、腦并用,而使大腦形成強烈的專注,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上機體會各種功能、分析操作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養出勇于進取、獨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計算機運行高度自動化和程序化,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極為嚴謹的態度,稍有疏漏便會出錯或死機,這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嚴謹性。
(3)可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操作過程是以抽象思維為基礎的,要把抽象的東西轉變成形象的東西,必須通過對問題的歸納、分析,從而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比如:計算機中樹形目錄的認識,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過程,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學習,其抽象思維必然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信息技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
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件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件進行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用因特網獲取信息的能力等。之所以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要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這個概念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而他們可能曾經上過學,并獲得過文憑。時至今日,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展,“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本,而且隨著全球網絡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讀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寫”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伏案苦爬格子了,它還包括借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將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寫在網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更多的幫助和啟發。“算”可不是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的工具有了極大的變化。很好地把握它,就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
不難發現,計算機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功能性文盲”,而一旦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電話費咨詢系統的電子觸摸屏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浩如煙海的因特網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當前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各種外語、計算機資格認證和駕駛執照是通往新世紀的通行證,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應該擁有計算機能力”這一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而盡早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將會極大地提高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三、信息技術教育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絕不可僅僅停留在計算機學科范圍內的教學上,而應著眼于讓領導利用計算機進行科學管理,指導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用現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教育一方面要讓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另一方面還應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操作計算機,以幫助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一些優秀的輔助學習課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解題策略、開發學生心智,專家學者對此早已達成共識,在實踐運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科學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在當前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形勢下,無疑給教育界送上了一道美味佳肴,信息技術教育的魅力也會在實踐中越來越得到體現。
(淮安市金湖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