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重視因材施教,而我們對好學生因材施教的習慣做法是讓他們“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學早一點”。這樣做并不適合最優秀的學生:越優秀的學生,越應該給他們“松綁”,給他們更多的自主空間去自主學習和研究。
一流人才主要不是課堂教出來的。作為一個教師,作為一所學校,我們要為他們的成才精心營造一個好的環境。這個環境是一個廣義的環境,既包括社會大環境,也包括我們學校、院系、班級以至宿舍的小環境。把環境創造好了,優秀學生相對的比較容易“冒”出來。
好環境至少包括以下要素:
第一個要素: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集中最優秀的學生,是優良環境的基礎。一流大學集中了同齡人中一些最優秀的人,優秀學生之間在大學階段的互相激勵,使他們產生了終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學風和人格。
第二個要素:有一個好的學風。楊振寧先生在回憶西南聯大時寫道:“對西南聯大的良好學習風氣的回憶總使我感動不已。”搞好學風,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不要急功近利,老師自己更不能急功近利。學風建設還有一點,就是要找好領頭羊。現在學生存在較強的從眾心理,找到好的領頭羊,通過領頭羊的帶動,就會形成比較好的學風。
第三個要素:當然是要有良師,而且這些良師對學生的培養要十分重視和投入。與過去相比,由于學生人數增多,現在很難做到老師和學生一對一培養,但我們實施個性化教學,教師和學生一對幾,還是有可能的。我們要盡一切可能招聘最好的老師,而且讓這些老師在小環境里感到心情舒暢,讓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養學生的工作中。此外,在課程建設上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還要鼓勵老師在課外更多地關心學生。
第四個要素: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國內很多人把學習看成學生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把教學看成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杜威說,“學習是學生基于教師指導下的探索,而不是信息的傳遞”,強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己重新發現,從已有知識來發現未知的。這兩種教育哲學各有所長,從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的角度講,中國的教育有其優越之處,但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言,杜威的教育思想更有優越之處。如何綜合兩種教育哲學,在加強培養學生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空間,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課題。
我國歷來重視因材施教,而我們對好學生因材施教的習慣做法是讓他們“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學早一點”。這樣做并不適合最優秀的學生:越優秀的學生,越應該給他們“松綁”,給他們更多的自主空間去自主學習和研究。我國的一些一流大學,往往把必修課壓得太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能力缺乏,沒有思考空間,沒有時間“胡思亂想”。
不要過分強調傳授知識的全面和系統,而應在滿足基本要求后給學生以足夠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的空間。實際上,楊振寧和周光召在讀中學期間根本沒學過物理,李政道大學本科只學了兩年,但都沒有妨礙他們成為大物理學家。
固然,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對于訓練大多數學生是有益的,但沒有必要過于迷信“知識點一個都不能少”。對于優秀學生,知識結構上有一些缺陷,有些知識點沒有學過,并沒有什么了不得的,知識點也并不是只有通過上課才能掌握的,實際上優秀學生在需要時都可以很快地自己補上。創造力比較強的人,喜歡有個寬松的環境,自己去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