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上海市延安中學高中畢業生徐申駿踏入了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哥倫比亞大學,開始他全新的大學生活。
國內外數所頂尖大學向他敞開大門
徐申駿高中時曾獲全國數學聯賽二等獎,上海市數學聯賽一等獎,是清華大學的自主生。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名牌院校向他發出了錄取通知書。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美國西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萊斯大學、埃默里大學也向這位僅高中畢業的中國學生伸出了橄欖枝。面對國內乃至世界諸多頂尖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徐申駿最終選擇了常春藤聯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
徐申駿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參加了美國的SAT考試。其實國外的這些大學并沒有錄取分數線。每個大學的錄取都是看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我覺得它們看重的還是我的經歷,我的課外活動經歷比較豐富,而且比較具有說服力。
注重文理平衡酷愛旅行探險
曾經在理科競賽場上出類拔萃的徐申駿更注重的是文理平衡。“我常想,自己花了十年的時間在理科競賽上,大學里應該學習一些人文素養的東西。”他對地理、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第一學期,選修了數學、物理、文學、寫作、人類學、歷史、政治科學、地理學、地質學課程。
徐申駿還透露自己是徐霞客的直系后代。“我比較喜歡旅行、探險。可能基因遺傳吧。”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有人問他在哥大學習緊張嗎?
他說:“應該說非常緊張。但學習成績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不在乎SAT的分數一樣。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遠遠大于GPA,GRE分數,年薪幾百萬這些數字。”
徐申駿是哥大校報spectator負責校友事務的staff,同時也做web design director,還在哥大admission office里做志愿者,并且參加了一些學生團體。他和他的同學正忙著做global china connection項目。“我和幾個同學一起聯系紐約的各個高中,說服美國高中生來中國交流。每說服一個人我們能拿到200美金的commission。我們聯系了紐約380所中學,給對方寫信,打電話,還去感興趣的學校做presentation。”
很多同學活躍于各種課外活動中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培養自己的交流能力和領導能力,對此,徐申駿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樣不好。其實不能用有用沒用的標準去衡量你要學習的東西,在它發揮作用前你永遠不知道它有用還是沒用。”
學業為先
在徐申駿看來,學業永遠都在首位。
“其實大學里我并不想花太多的時間在活動上,還是多學習點東西。我之所以說本科多學點東西是因為以后的發展并不是取決于你的人脈多么豐富(當然部分取決于這個),最重要的自己的實力。就像奧巴馬吧,他是哥大本科畢業的,我們采訪他的時候了解到他在哥大也不是太注意人際關系。he said,he decided to buckle down,認真學寫東西。他那時天天泡在圖書館,‘like a monk’。”
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對于開學后的選課,徐申俊有感而發:“許許多多人都一股腦涌向經濟專業、金融工程,等等。一心向錢看!不能說拜金主義,至少也是功利、實用主義。每個人都要面臨現實的壓力,他們這樣做也本無可厚非。一個人有兩種活法:現實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的:都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徘徊于兩種邏輯之間,就痛苦了,比如說我,不過還好,我慢慢走出來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也都作出了不同的選擇。我覺得青春應該用來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上來就屈服于社會的壓力。即使哪天發現現實的壓力迫使你無法繼續,再回頭賺些錢也為時不晚。但是這樣至少我們經歷過了,付出過了,努力過了,嘗試過了。汗水和歡笑都留在心里了。這不是白做,這就是價值,有朝一日這種價值會體現出來的。我今年暑假準備去加納做國際志愿者,春假去加州做地質考察,許多人反對,那可是大家用來做internship的時間啊。我不與之同道,我要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中西文化的融合與碰撞
有人問他國內外的授課方式有什么不同嗎?
徐申俊回答:“我被錄取之后邊去復旦聽課邊復習高考,感覺真還沒什么不同,我是說大學。當然我的教授都非常有水平。國內也有小班和講座,國外也是,但是國外課程比較intense。”
在美國學習生活一開始有點不適應,生活上的不適應還好,主要是文化上的culture shock。我個人覺得這種障礙是無法完全克服的。我要了解美國人基本的處世習慣、規則。比方說吧,你會在美國和一個中國哥們徹夜聊天,談人生,談未來。但你永遠不會和一個美國人坐下來談這些。他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學術的(學術可能不算膚淺)。但是也總有喜歡思考的美國人呀,但是很難聊起來,其實更多是文化差異,不是語言。很多人講文化講得很空。我不得不說一個sad fact:segregation是存在的。
通過對學校的culture group做過一些研究,徐申駿發現學校里有很多綜合性的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比如Chinese studetns club,Korean students club。當談到中西文化互補的問題時,徐申駿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們可以說很多‘需要’互補的地方,但能不能真的互補呢,值得商榷。美國人接受的教育從小學起就完全不同。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已經要競選了。這種推銷自己的理念根深蒂固。但是中國人是傳統的低調、謙虛。這是兩種沒有高下之分的不同的理念,所以不需要互補。
徐申駿為自己屬于中國文化而驕傲,他兼備著globle citizen的各種優秀素質。相信這位國際化的學生將會走出更加絢爛多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