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小學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迅速的計算解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新教材的應用題類型非常多,有圖文結合式、表格式、對話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時會同時包含幾道應用題,因此尋找有用的信息成為解題的關鍵。所以對低年級的學生要教會如何審題,即讀題、審題,重在理解題意。在通讀的基礎上,要精讀。首先要細看,對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讀,努力從整體上對問題有一個初步了解。對教材中含圖形比較多的問題,需要把文字和圖畫結合起來閱讀。其次要理解,對提出的相關問題,要引導學生弄清每個問題的意義,然后再聯系起來理解和體會。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并能促進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掌握找出計算方法。如“小文的媽媽生日要到了,小文想用自己存的零花錢30元給媽媽買一束鮮花作為生日禮物。現了解到,百合花2支10元,康乃馨5支12元,君子蘭3支8元,小文用這30元錢買花有幾種不同的買法?”有的學生設計出了一兩種方法,有的則有數十種,他們不知不覺地利用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體驗到了學習的滿足感,很好地彌補了學生能力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讓全體學生領會到成功的愉悅,也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再如,在教學24×16一題的“算法多樣化”這個教學環節中,為了幫助每一位學生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我設計了這樣的課件,當學生說“24×16=24×2×8”時,我問:24×2表示什么?為什么要再乘8?學生回答:24×2表示2箱有學生奶多少盒,再乘8是因為16里面有8個2。隨著學生的回答,計算機畫面出現兩箱閃爍,學生清楚地看到16箱里面有8個2箱的動態畫面,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種算法的道理。可喜的是一部分學生在計算機演示的過程中產生了聯想,馬上說出:24×16=24×4×4,24×16=16×8×3,24×16=16×4×6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爭著發表自己的想法,為下面探討算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按照“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點,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加深學生對計算題算法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計算能力。
(龍海市浮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