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家庭與學校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當是互為補充、和諧共進的關系。家長和教師的出發點都是將孩子教育成一個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但是由于各自的角色、地位、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銜接有許多障礙,甚至出現了“1+1=0”的狀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使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這就需要老師以心換心,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形成教育合力,讓孩子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
一、用愛心換家長的安心
愛孩子是建立良好家校關系的法寶。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目標,一切從利于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愛,家長得到的是一份安心,老師得到的是家長的信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還會有什么矛盾產生呢?
大強是2008級學生,與培訓班學員因爭東西動起手來。待我得到消息趕到,大強已臉色煞白地躺在地上。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情況緊急,我迅速找到領導請求派車送往醫院(我校地處偏僻,距鎮醫院還有十里路)。在車上,我關切地看著大強,不停地安慰他,那一刻我竟沒有想到老師的責任義務,而是一種發自母性本能的愛,一切都那么自然。在醫院里我跑前跑后,得知并無大礙才松了口氣,當時已到晚上八點多。通過電話我向家長說明情況(他們家距學校一百多里,當晚不能趕過來了)nZUFY7ux/f0/Mzqe+3t/GA==讓家長放心,老師和同學們會照顧好孩子的。整晚我都在醫院里悉心照料,顧不上自己年僅一歲的孩子。第二天大強父親趕到時,孩子已好端端地站在面前。大強父親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反而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老師對孩子的照顧,說孩子在學校他放心!
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即使是與家長的溝通。老師與家長愛的對象是共同的,所以愛是建立良好家校關系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換得家長的安心,才能得到他們對孩子教育上的配合。
二、用苦心換家長的“上心”
由于農村經濟水平低,家庭環境差,很多家長把心思放在掙錢上,很少關心孩子的學業和思想情況,認為他們的責任便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重養輕教,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等現象普遍存在。和孩子缺乏最起碼的溝通,致使孩子出現親情危機,認為家長根本不愛他們不關心他們。這時老師要用自己的良苦用心讓家長對孩子“上心”。
秀秀自進校就悶悶不樂,有時眼圈紅紅的,有時獨自趴在桌上出神。通過周記得知她母親早逝,父親在外打工,在叔叔家長大。父親只給些生活費,其余都不過問。秀秀認為爸爸不再愛她,而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愛啊!看到這兒,我沉思良久,作為父親是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女兒的,一定是缺乏溝通。我偷偷地給秀秀爸打了電話,讓他來看秀秀。當天中午秀秀爸就急沖沖地趕來了,我把秀秀的周記拿給他,讓他了解女兒的情感需求。秀秀爸激動地向我訴說自己是多么疼愛女兒。我告訴他對女兒的愛一定要表達出來,見到秀秀不要說是我讓來的,而說想她了。把秀秀找來,我便退了出去,把時間和空間留給這對苦命的父女。自此以后,秀秀變得歡快了,爸爸對她不再不聞不問,開始對她的成長上心了。
三、用誠心換家長的明心
農村家長的責任意識淡薄,教育觀念落后,不少言行有悖于教育規律。很多家長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認為上學是浪費錢,特別是女孩子,將來終要嫁人,花那么多錢上學有什么用。他們自己沒有文化糊涂一輩子也要子女和他們一樣糊涂。
小倩輟學了,據同學反映她很想上學,只是媽媽不讓上。我帶著一名學生,風塵仆仆地打聽到她家。我的到來讓母女倆吃了一驚。讓同學與小倩在屋里聊,我則在院里和媽媽聊,聊兩個女人之間的話題。得知媽媽十六歲從四川騙來嫁給了小倩的爸爸,稀里糊涂一輩子就過來了。“為什么不讓小倩上學呢?可不能讓她和你一樣再上當受騙啊!”小倩媽媽有些不好意思,便說上學花錢太多了。其實她家四口除了小倩都在外打工,供她上學應該沒有問題,于是我說小倩的錢我來管,不讓她亂花,有大的開銷,我往家里打電話證實。就這樣,我終于做通了小倩媽媽的工作,成功“解救”了小倩。兩年來小倩表現非常出色,成為模特隊的一員,參加了各級比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四、用慧心換家長的貼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基督徒在教主的監督下做禱告,有兩個教徒煙癮發作。一個說:“教主,作禱告的時候能抽煙嗎?”教主嚴厲地說:“不行,這是對真主的極大不敬!”他只好忍住煙癮繼續禱告。另一個過了一會兒說:“教主,抽煙的時候能禱告嗎?”教主謙和地說:“完全可以,這是對真主的極大尊敬!”另一個開始抽煙。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效果截然不同。這與做家長工作有相同之處,要達到家校合力的目的,需要老師有一顆慧心——有高度的機智和敏感,善于和不同的家長打交道,能調動不同類型家長的積極性,要讓家長感覺到你的愛不比他們少,只是比他們更高遠、更理智。你能發現他們發現不了的問題,他們不知道的事我可以透露。以這樣的形式告訴家長孩子的問題,可以避免家長認為老師在告狀,家長感情上和教師近了,成為學校教育的貼心人。
如果有條件可以設法讓家長進入孩子的成長歷程。鄭學志老師的“把家長請進課堂,讓昨日溫暖重現”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讓家長輪流到學校講課,把家長的人生閱歷資源引入教育過程。學生表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習態度端正了,班級面貌煥然一新。這便是一顆慧心換來的家長的貼心,整合了教育資源,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老師與家長溝通是一種藝術,是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需要老師結合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但不管什么方法,都要以心換心,使雙方在溝通過程中達到共識,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徐州市銅山區張集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