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一直是教師面對的一個大難題,很多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家庭的,也有學校的、社會的原因;既有學生個人的原因,也有教師的原因。然而,不論是何種原因,學困生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當中,他們的學習一直是困擾數學教學的難題。轉念一想,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埋藏著燦爛的種子,只要有了合適的陽光和土壤,它就會以絢麗的姿態,展示在你的面前。這合適的陽光和土壤需要老師們去創造、去追尋。
一、有意“泄密”——增強自身信心
學困生在學習新知時,由于先前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的認識顯得零亂、不成體系,因而使得他們在學習新知時普遍感到吃力,甚至無法接受。針對這一特點,我在上新課之前,總是先為學困生適當地復習舊知,滲透新知,透露一些本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盡量讓他們在新授課上能和其他同學同步前進,增強學習的信心。如在教學“認識整萬數”時,我就采取了這種方法。教學新知之前,我先給班上的幾名學困生復習了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并針對這節課的難點,強調了數位、記數單位的概念以及不同數位的位值。這樣的強調其實就是新知的提前滲透,目的是為了讓學困生意識到認識更大的數時也可以用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去類推,從而減緩認知的坡度。實際教學時,這幾個學困生都很好地認識了整萬數,順利地掌握了整萬數的讀寫方法。
現在的教材在新授之前不再安排有針對性的復習,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合適的,但對部分學困生來說,則會給他們學習新知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教材不安排復習并不意味著在新授教學時不能復習,特別是對于學困生來說,復習更顯得必要。雖然在課前教師要做很多工作,但由于這樣做能幫助學困生找到適當的起點,探索或接受新知,從而避免學業失敗的不良影響,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自信心,成功實現了知識與情感的“雙贏”,所以很值得教師去做。如果能夠持之以恒,一定能盡快讓學困生“脫困”。
二、學著“偷懶”——提供互助機會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時教師的輔導學困生聽不懂,而有時讓周圍的同學輔導,學困生反而能聽明白。這可能就是“童言相通”吧。基于這一發現,我給每個學困生安排一位“小老師”。平時,“小老師”像老師一樣檢查、批改學困生的作業(這是特殊的針對性作業,和其他同學的作業不一定一樣),并督促學困生及時完成和訂正作業。當學困生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小老師”們會及時幫助他們,如果幫助不了就報告給老師,讓老師能夠及時給學困生提供指導。
在這種互助學習活動中,“小老師”負責“點”,老師“偷懶”負責“面”,點面緊密結合,能有效地督促學困生認真對待學業,不斷取得進步。“小老師”們在幫助學困生的過程中也鍛煉了自己,提高了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了綜合素質。更為可喜的是,學困生與“小老師”結隊學習,對其他同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營造了班級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三、訂正“拖拉”——給予內化時間
作業,是鞏固新知的重要手段。學困生的作業,不僅錯誤多,而且大多不能及時訂正。我曾經絞盡腦汁,使用各種辦法,想讓學困生及時訂正作業,可效果并不理想。其實,仔細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學生已經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多數情況可能是學生沒有真正理解相關知識,一開始不會的現在仍然不會,有的甚至在訂正時就把錯誤重抄一遍。冷靜分析原因后,我開始嘗試新的方法:對能夠及時訂正的內容,依然要求他們及時訂正;對教師講解后依然難以理解的內容,則實行拖拉、延遲處理,就是讓他們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內容之后,再回過頭來訂正這些作業。在實踐中,我驚喜地發現,他們不僅能輕松地訂正作業,還能把這些題的錯誤原因和正確的想法說得清清楚楚。
為什么拖拉處理會更有效呢?因為拖拉處理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學困生之所以“困”,很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對某些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比別人需要更長的時間而已。從成人的角度看,這不是十分正常的嗎?正因為有了等待的過程,學困生才有機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反芻”,對知識慢慢地消化、吸收、內化。有必要強調的是,適當地對訂正作業的拖拉處理,并不是允許學困生對所有的錯誤都不要及時訂正,及時地彌補學習過程中的疏漏是十分重要的。我個人還有這樣的體會,對學困生訂正作業的拖拉處理,有時還可以調節教師的過激情緒,改善師生關系。
我們要善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教給合適的方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讓學困生之花在和諧的氛圍中盡情開放。
(高郵市送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