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在語文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由此可見,語文課堂與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我們語文教師要做的便是真正展現語文課堂的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知美、體驗美、鑒賞美、理解美,進而創造美。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下面僅談一下自己的淺見。
一、打開智慧的雙眼發掘美
小語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很多,如人文景觀美、人物形象美、語言藝術美……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許多的光芒。因此,作為語文老師,首先應具備鉆研教材,從文本中發掘美育因素的能力。那常見的美育因素有哪些呢?
1. 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環境美
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無窮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北大荒的秋天》的風情、《九寨溝》的神奇、《黃果樹瀑布》的壯觀……教材中描寫這些自然景物,可謂惟妙惟肖,教學中要細致品味和賞析這些景物,引領學生進入情景,體察情態,讓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給予學生自然美的陶冶和滋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 引導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美
生活處處都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許多課文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都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美感。如歌頌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的《愛之鏈》,如贊美小男孩淳樸誠實品德的《真情的回報》……讓學生了解人際間的友好關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和欣賞情趣的藝術珍品。
3. 引導學生感受情趣美
新教材關注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關注少年兒童內心的情感體驗,關注少年兒童游戲玩樂中天真爛漫的情趣美。如《秋游》中孩子們投向草地的懷抱,向著藍天亮開嗓子,在草地上打滾、逮螞蚱;《鄉下孩子》中“我”捉蝴蝶、吹草葉,無不表現出天真爛漫的童趣美。
二、運用藝術化的教學方法品味美
1. 以情引美,引導學生感知美
審美首先是從對情景的感受和情緒的感染開始的,因此,在閱讀和講授課文時,我們應該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情景形象和情緒體驗,達到入境入情的效果,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比如在教學郭沫若的散文《白鷺》一文的幾幅白鷺活動圖時,教師便找來了與文本情景符合的美圖,讓學生在可感且更美妙的圖畫中來進一步欣賞白鷺活動時的美,學生們對文本中白鷺的幽雅、自在和智慧體會則更深刻。
2. 美讀美誦,引導學生體驗美
葉圣陶先生說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讀出來。設身處地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的確,美文美誦,可以再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腦海里構成一幅幅圖畫,表現出文本的美,同時自己也受到美的感染,達到潛移默化的動之以情的效果。還是《白鷺》一文,文中對白鷺的身材精巧的描寫非常精當,也非常美妙。在教學這個片段時,我就引領孩子讀了六遍文本:一是自讀找到文中描寫白鷺身材精巧的片段;二讀,則是在學生抓住關鍵詞品位到其精巧后再讀,學生能抓住重點詞語來讀;三是在教師的范讀之后再讀,學生在體會到了那種意境美后讀;四是伴樂展示讀,讓學生來表現美;五讀,則是將這段文本化成精巧的詩句讀,更顯示了白鷺如詩般的精巧;六讀則是看白鷺圖誦讀,將這美好的文字牢記于心。一遍又一遍,目標只有一個,在層層深入的讀中,體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3. 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鑒賞美
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不論是字詞篇章的訓練,還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都滲透著語言文字的美,因此,品詞析句當然是引導學生鑒賞語言文字美的一個好方法。同樣是在教學《白鷺》一文,抓住了白鷺垂釣圖中的“釣”字的妙用,學生感受到了白鷺的悠閑之美、智慧之美;抓住了白鷺佇立枝頭圖中的“瞭望”一詞的大膽聯想,學生們品味到了,白鷺對家鄉的思念,對伙伴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設想等,真正將語言文字的內涵美在品詞析句中突顯了出來。
4. 體會形象,引導學生理解美
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是作者在紛繁的自然、社會生活基礎上,經過觀察、思考、選擇,按照美的規律,通過塑造美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喚起學生對美好的追求和對丑惡的憎恨,讓學生具體感知人物的思想行為,并在學生心靈上引起共鳴,產生巨大的藝術感召力,使學生思想得到凈化,進而升華至精神美的境界。
三、采用互動化的師生交流拓展美
教學活動是一種信息互動反饋并進行有效評價的過程。師生交流的互動化,就是追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這樣的師生交流將會使課堂教學碰撞出更多美麗的火花。
1. 師生之間的平等美
教師淡化“教”的威嚴,充當“導”的角色,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盡可能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情感交流。同時,師生之間還應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分享知識經驗,交流體驗與觀念。這樣的教學交流不就是一種平等之美嗎?而且還更利于學生去發現美、體驗美、鑒賞美。
2. 互動評價的動態美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有一些評價的偏向:重教師評價輕學生評價,重知識傳授而忽視知識評價。其實,正確的評價態度和評價方式會使兒童產生成就感,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果能較好地利用好師生、生生的互動評價,學生便會去主動接受美、發現美,并為自己所體會所用,使審美教育處于良性循環中,形成和諧的動態美。
四、啟動趣味化課外實踐深化美
如果僅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局限于課堂那有限的40分鐘時間里,那成效肯定是狹窄的。其實,教師還應將課堂教學與課文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尋找教材中的支點,有效地進行發射、補充、擴大,讓學生在課外的實踐活動中再去感知并創造更多的美。
1. 走進自然深化美
如果你問最好的課堂在哪里,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大自然。因為那里的生活最真實,色彩最豐富,空氣最舒爽,萬事萬物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美是如此動人。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春天來了》之后,何不帶他們走進自然去親密接觸一下呢?那樣,綠綠的草、紅紅的花、一望無際的麥苗,清澈的小河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美的體驗和遐想的空間。
2. 貼近生活綠化美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學習、創造美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因為他們能感受到自我存在和價值,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嗅覺會更加靈敏。學完《槐鄉五月》一課,學生已經知道了槐花的美、香,槐花飯的甜,如果課后學生們能走進生活中,自己去打一打槐花,聞一聞槐花的清香,動手做一做槐花飯,嘗一嘗槐花新蜜,那槐花之美將令他們終身難忘。
3. 鉆進書海深化美
只感受教科書美的存在那是不行的,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結合教科書引導學生在課外讀物中接受更多更廣闊的美育內容。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感受美的存在。《恐龍》一課學完了,教師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還應鼓勵學生去網上瀏覽《恐龍世界》,去圖書館借閱有關恐龍的書籍閱讀。那樣,學生會了解到關于2億年前的恐龍文明之美。
美能啟真,美能導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認真發掘美育蘊藉,用美吸引學生,用美感染學生,用美陶冶學生,那么語文教學將會是別開生面的。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學生發現美、理解美、鑒賞美,讓美在語文課堂上生成,在學生的心頭綻放。
(丹陽市正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