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分量,它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的交流和溝通,這對于情感特征比較突出的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為此文章圍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吹揭恍┩瑢W常常面無表情,老師在上面講得是天花亂墜,而學生則昏昏欲睡、不知所云。長此以往,不要說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就是已有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的陶冶來說更是天方夜譚。現代教學認知心理學認為,教學是兩條主線在交流。一是知識,二是情感?!扒槭墙逃母保處熑裟軐W生的情感調動起來,教學便成功了一半。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情感是語文課常的生命,缺乏情感的課堂就如同無源之水,失去了活力。因此,語文教學要善于捕捉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始終貫徹于語文教學之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實現與文本的交流,體味課文中的情感,并為情所感,為情所動,從而使心靈得以凈化。那么如何利用語文課堂這一情感平臺,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情感得以培養,我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整體把握,領會課文內在思想及蘊涵的深意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里感受真、善、美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因此,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先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即把握作者寫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蘊涵的真情,進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蘊涵的哲理。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應首先引導學生理清烏鴉在被狐貍騙走肉的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啟發學生深思: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指導學生歸納出它的心理活動的流程:不理睬狐貍——放松警惕——完全相信了狐貍。通過故事的學習,萌發了學生對烏鴉的同情和對狐貍的憎恨之情。
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獲取情感的體驗與共鳴
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渴望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心靈共鳴,這就要求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汲取營養,產生共鳴,生發美感。如學習《秋天到》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先飽含感情地給學生朗誦全文,繼而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而然地就呈現出了白白的棉花、飽滿的大豆、紅紅的高粱、一串串的葡萄等形象,學生則更加形象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進而感受到秋天帶給人們的快樂。
三、解讀重點段落,把握動情契機,激發學生情感
教材中的某些段落是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高潮,也是最能激發學生情感之處。解讀這些段落,要讓學生帶著感情,融入其中,使學生與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樂,真正能夠身臨其境,和課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如《斑羚飛渡》一課,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老羚羊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絕境。其中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橋墩”,為年輕斑羚架起生命的橋梁,這一悲壯之舉是全文的情感高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斑羚的動作、心理及場面描寫,讓學生為斑羚在危難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受到強烈震撼,內心得以觸動,情感得以激發。
四、咬文嚼字,把握蘊涵詞句中的情感脈搏
咬文嚼字是閱讀理解的硬功夫。所謂咬文嚼字就是對那些言簡意明的關鍵詞句作細細的品味,悟出其中蘊涵的深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關鍵詞句的分析與貫穿全文中的心理體驗、深刻的寓意結合起來,挖掘蘊涵詞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領悟課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苯虒W中應抓住“特別聽得刺耳”,要學生細細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刺耳”?又為什么“特別聽得刺耳”?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中心,反復思索,深入推敲。這樣學生懂了:“刺耳”是聲音雜亂,聽著不舒服?!疤貏e聽得刺耳”是特別聽了不舒服、難受。同胞因愚昧被殺,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國因落后造污蔑,日本“愛國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傷,“刺耳”實指刺心,心靈痛苦,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所蘊涵的愛國主義思想閃出耀眼的火花,將使學生的內心受到感染,引起學生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在實施情感教育時應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利用情感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我們的學生在情感之“河”中揚帆遠航,乘風破浪,駛向知識的彼岸。讓語文教學在師生的共同呵護下灌溉出一個更為絢爛的情感花園!
(溧陽市平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