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
關鍵詞:教學情景;創造;課前準備;具體做法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掌握創造問題情景的技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現談幾點方法和策略。
一、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嫻熟地運用創造問題情景的技巧,首先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即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隱含的內容,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事先設計好哪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同時還要分析學生的特點,應確保提出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學生才能運用已有的知識,順利解答問題。例如,高三物理平拋運動規律教學,教材通過介紹平拋運動演示實驗,直接指出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這種處理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為了有利于學生掌握平拋運動的規律,不妨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勻速直線行駛的火車中某乘客讓手中的硬幣從手中靜止下落,問:①硬幣是落在手的正下方還是后方、前方?②車上乘客看到硬幣做什么運動?③火車勻速直線行駛和靜止,車上乘客看到硬幣的運動情況是否相同?上述問題的提出均運用到了高一學過的知識,而且符合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平拋運動兩個分運動的特點則變得顯而易見。
二、創造問題情景的一些具體做法
1. 設置問題情景圈套
物理知識來源于自然界和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因此,中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往往會受到一些日常生活經驗、思維定式的干擾和影響。教師可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設置問題情景圈套,使學生自覺地從錯誤的知識中走出來。例如,沒有講牛頓第一定律之前,學生都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因為他們根據經驗,用力推車,車就前進,停止推車,車就停止。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可結合演示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設計下列問題:降低斜面坡度,讓學生觀察小球運動路徑的長短有何變化。學生根據直觀印象:變長。再將斜面換成平面,讓學生觀察現象并回答:小球運動更長一段距離后停下來。這實際上是在設置問題圈套。隨即在提問:小球為什么會停下來?學生答:因為摩擦力的原因。再提問:如果摩擦力減少呢?摩擦力為零呢?由此可以推斷,物體在所受合外力為零或不受外力作用時將怎樣運動?學生果然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方案得出正確的結論,卻又不知不覺中推翻了原有的錯誤知識。這種設置問題圈套的方法其巧妙之處即再運用學生確認的某一物理事實去否定自己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見解,比其他任何的分析方法更具說服力。
2. 擴展條件創造問題情景
即對已經總結的規律、已解答的問題,提出擴展條件和適用范圍的新問題,研究其結論、方法等變化特點。這種創造問題情景的方法往往能得出某些新的規律、概念,發現新的問題。這種擴展條件創造問題情景的方法在講解物理習題時有了廣泛的應用,具體表現為一題多變的情景。例如,求一道關于自由落體的題目:在一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12 m/s2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高度為25 m處)釋放一重物,求重物下落到升降機地板的時間。解答完所有問題之后,可將條件擴展為以下幾種情況:①升降機以5m/s2加速度加速下降時,重物下落的時間是多少?②升降機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相同時,重物下落時間能否求出?③什么情況下落時間變短?什么情況下落時間變長?這樣一題多變的創造問題,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加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可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 在設置懸念中創造問題情景
即在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之前先提出問題,故意設置懸念,讓學生的思維始終緊隨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向去活動。這種方法對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學生有明顯的收斂,這些學生成績往往不太好,其原因不是他們不愿學習,而是在課堂上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和注意力,有時稍有疏忽某一關鍵環節,就會導致一節課聽不懂,甚至干脆放棄聽課。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學生,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這種非智力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教學實踐表明,上述懸念法創造問題情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述動量定理這節內容時,可以先介紹鳥撞飛機造成機毀人亡的事件,然后提出問題:小小的鳥兒怎么會撞毀龐大的飛機呢?設置這樣的懸念后,再指出要找到其中的奧妙,必須要用到動量定理來解釋。那么究竟什么是動量定理呢?這樣一來就引入了新課,又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
4. 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處理新信息的能力
面對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具有處理日新月異新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了解當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在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時,要求問題中提供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識、新方法、新情景,通過解答新信息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轉換信息、運用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到超導體應用時,可引導學生到網上去搜索相關信息。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磁懸浮列車的應用開發,投入運行,可通過板報或電視錄像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可引導學生思考。
三、創造問題情景之后的措施
創造問題情景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參與課堂思維活動,加強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相滲透作用。因此在創造問題情景之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急于發表高論,而是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的思維活動加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糾正錯誤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在課堂創造問題情景的獨特作用,否則將會事與愿違。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恰當地創設問題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使他們在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飛.淺論物理教學中問題情景的創設[J].中學物理,2010
(3).
(邳州市炮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