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學生記憶的東西比較多,并且有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對歷史課程缺乏興趣。在近年來的教學中,我們針對高中學生認為歷史難學,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推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學習能力;培養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很多高中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是一個難點,他們甚至害怕歷史,不愿意學習歷史,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學生還沒有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沒有充分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推行了“研究性學習”的歷史教學方法,從抓學生預習入手,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有重點的探討和交流,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一、“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概述
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提出來的,在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性學習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訂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并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實際上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有關的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獲得有關知識,研究的過程就是對已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這里所說的探究性學習就是指研究性學習。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明確指出,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鑒于以上有關理論,我們在教學中推出了圍繞“研究性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學生預習教材內容——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選擇有關課題——教師在課堂上給出若干課題讓學生進行參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課題進行探討——教師結合學生探討和交流情況進行總結。
二、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類型
根據以上對“研究性學習”的分析,我們知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核心就是研究課題。在教學過程中,這些課題可以是多個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探究型課題
這一課題的主要目的是對教材所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研究,在所有的課題體系中,知識探究型課題處于較低的層次。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課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演變,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找到了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過程:西周時期,主要實行宗法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嫡長子繼承制,同一時期也出現了分封制;在秦朝主要實行了皇帝制、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這一時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形成時期;到了漢朝,出現了刺史制;隋唐時期出現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時期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了“參知政事”;到了元朝,又實行行省制;明朝,我國歷史上開始廢除丞相,在朝中設立內閣;清朝時期又設立軍機處,清朝時期封建中央集權專制主義達到頂峰時期。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通過梳理知識、歸納總結,得出的結論是,古代中央集權專制中君權不斷得到加強,相權不斷得到削弱,中央的權力較地方權利逐漸得到增強。其影響是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穩定,可以有效防止分裂,有利于促進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但容易產生暴政和腐敗。通過這一課題的分析,我們解決了學生們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并且將零碎的知識聯系起來,成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社會調查型課題
社會調查型課題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調查和研究,提出與之相關的學習課題,其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社會調查。比如,網上問卷、在社會上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然后針對調查問卷的有關信息圍繞課題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得到結論。這樣的課題可以很好地將歷史學習和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能夠充分體現學習的社會價值。
(三)創新型研究課題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課題體系里面,創新型課題是較高層次的課題類型,這樣的課題不是一般的學生都能夠提出來的,提出這樣的課題不僅要有豐厚的基礎知識,也要有獨特的視角,這樣的課題往往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通過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以掌握歷史當中較深層次的知識。比如“如果沒有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會爆發嗎?”
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慎重對待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不是旁觀者,在課題選定、資料收集、探討研究等階段教師都是直接參與者,并且要對學生的選題和研究活動進行科學的引導,只有教師引導到位才能確保學生的研究是有效的。二是要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提倡百花齊放。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承認學生間所存在的差異,不要搞一刀切,學生的愛好、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各不相同,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應該把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自己的意愿去選擇研究方向,對于研究的結果,也不要過分苛刻,要允許有不同的意見。三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時候,要重視研究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僅是對結果進行評價,更要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在研究過程中,學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不能僅僅根據研究的結果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
(江西省崇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