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世界上面臨的幾大社會問題,如環境、能源、糧食和人口問題等均與生物學有密切關系。因此,在生物學科中加強素質教育尤為重要。這就對生物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全面指導,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物;素質教育;培養
素質教育是以開發學生潛能、完善學生各方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的基本內容包括社會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它不僅指導學生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強調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即素質教育著眼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生物學科實施素質教育,是進一步深化生物教學改革的需要。與其他學科相比,生物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嘗試空間。基于生物學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性,在生物學科中加強素質教育尤為重要。這就對生物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全面指導,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體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基礎知識傳授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借助多種教具如投影儀、錄像、掛圖、模型和多媒體課件等進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促進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端正學習態度,自覺練就適應素質教育的本領。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指導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和增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價值觀,增強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自覺性。
二、加強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
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實驗可以增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如為了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這個道理,教師可用分別盛有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的兩個試管,各培養一棵大小相同的幼苗,過些日子,觀察兩棵幼苗的長勢和顏色變化,從而確定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通過實驗獲得科學的結論,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生物實驗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不拘泥于課本,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失敗,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不畏困難,樹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質。
三、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將給生物學習帶來高質量和高效率。它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時的一種知識技巧,而且也是他們日后終身學習的基礎。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掌握與本節課生物學知識有關的學習方法。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思維,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需要創造性想象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不斷設疑,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理解、分析和思考問題,同時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
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生物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如果教師能注意積累和運用這些資料,尋找有利的時機,巧妙地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教學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如在介紹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學成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雜交水稻技術等)以及有特色的動植物資源時,可利用這些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也可通過介紹我國生物資源危機和生物科學發展落后的狀況,增強學生學好生物學的緊迫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五、加強勞動素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對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教師可結合生物學科活動進行花苗生產、作物和蔬菜栽培、動物飼養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物質文明都是勞動創造的,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可通過競賽、成果展示、操作表演等形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及遵守紀律、關心集體、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等優良品質。
總之,素質教育對生物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知識的引導者而不是輸出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習的一般規律,通過知識的獲得過程不斷提高思想認識、鍛煉能力、磨煉意志,促進其素質全面提高。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生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