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作為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悠久深厚的內涵。其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理應得到傳承和發展,然而,當今社會對毛筆字認同以及學校對毛筆字教學重視的程度均令人擔憂,毛筆書法與傳統文化逐漸斷裂。
為了改變當今教育主體——學校對毛筆字教學出現偏廢,農村小學尤為嚴重的現象,切實做好毛筆書法的學習與傳承,作者個人認為,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改變毛筆字教學偏廢現象。
一、改變教育觀念,認識毛筆字教學的重要性
出現毛筆字教學偏廢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上級主管部門強調教師的績效考核不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主要依據,但不少學校在考核教師工作業績時,還是看重學生的成績。教師迫于職稱晉升、考核的雙重壓力,常常將學校開設的一節寫字課占用,對教材安排的毛筆字教學視而不見,平時的考試只強調分數,忽視學生的書寫。
其實,毛筆字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中心內容,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寫好中國的漢字,尤其用毛筆書寫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女兒的責任,應樹立同時也應該讓學生樹立漢字是中國的、寫好漢字就是愛國的理念,也應該明白毛筆字教是一項高標準嚴要求的系統工程,是提升學生書寫素質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視毛筆字教學,為毛筆書法藝術和傳承盡一份責任。
二、培養學生的興趣,敲開毛筆書法的藝術大門
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模仿能力很強,因此,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書法,尤其是學毛筆字的最佳階段。然而由于書法師資的匱乏,導致了毛筆字教學在這個基礎階段的先天不足,以及社會需求對毛筆字教學的影響,也造成了毛筆字教學的偏廢現象。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與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相比,寫字教學極其枯燥乏味,學生難以產生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加強了對寫字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重視了學生識字和寫字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毛筆書法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激發興趣,成了書法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毛筆字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用興趣和熱愛敲開書法藝術的大門。
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年齡小,心理素質可塑性大,興趣可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毛筆字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講古今書法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毛筆書法的藝術魅力,用生動形象的比擬代替枯燥無味的講解,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適時地鼓勵,讓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學生寫毛筆字的興趣,適時開展參觀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樂于學寫毛筆字,這樣可讓興趣永伴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學寫熱情一直不減。
三、訓練學生技能,建好書寫毛筆字的基礎
興趣培養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書能技能。毛筆書法的技能由姿勢、運筆,臨帖等技能形成,在這些技能中,尤以姿勢最為重要。正確姿勢是寫好毛筆字乃至作品的先決條件,它包括坐的姿勢和拿筆的姿勢。作為教者的我們應該嚴格要求,強化訓練學生姿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時時讓學生讀、背《寫字歌》:腳放平,背挺直,雙手平放胸前,手離筆尖一寸,胸離桌子一拳,眼離書本一尺遠。在平時的練寫過程中,教者要及時耐心地指導、糾正,不正確的姿勢。只有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強化訓練,才能養成正確、終身受益的坐姿。
運筆技能是學生對基本筆畫的書寫能力。漢字是由一些基礎筆畫組成。寫好基本筆畫是學生寫好毛筆字的基礎,在教學基本筆畫時教師的講解,有時顯得枯燥無味,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我們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展示每一個筆畫的特點和運筆過程,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筆畫,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練寫基本筆畫時,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會不盡如人意。這時,教師要細心指導,要根據實際,多用優秀、多找優點來鼓勵學生。要不厭其煩,不折不扣讓學生寫好每一個基本筆畫。
“臨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臨帖的過程是學生觀察、比較能力得以訓練的過程。在平時的寫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是看一筆寫一筆,因而所寫的字結構松散,影響學生書寫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臨帖”這個技能,是學生自主寫好毛筆字的關鍵,作為教者的我們要將臨帖的基本方法教授給學生。讀帖、辨字、記形是學生臨帖的基本方法。“讀帖”是引導學生看清字形,將字的完整輪廓深深印在腦海中,教學中,教師對這一基本方法,要不斷訓練。“辨字”是引導學生分析字的部件,思考如何寫好這些部件,“記形”是指讓學生記住字形和筆畫在米字格或九宮格中的位置。
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臨帖”技能的基本方式是比較,可讓學生進行把自己所寫的字與“字帖”的字,與同學所寫的字,與老師寫的字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極容易找出所寫字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書寫毛筆字的能力。
毛筆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可偏廢,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民族發展的高度,從以上幾個方面切切實實做好各方面的細致工作,傾心澆灌毛筆書法藝術之花,讓這一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海安縣海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