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黑天鵝”事件頻發的年份。從年初的日本地震核泄漏,到本·拉登、卡扎菲被擊斃,再到“7.23”動車慘劇,歐債危機蔓延,美國MF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一連串事件牽頭扯尾就成了2011年A股市場的大幕布。
經歷了2009年的“小牛市”,2010年的“拉鋸市”,到了2011年,在一切懷疑都演變成了極大可能的時候,大盤毫不猶豫地掉頭沖下,擺出了一副“熊”樣。當潮褪后,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有裸泳者,還有五花八門的礫石和險灘,都讓人心生錯愕。也許,若干年后,熊市不再,繁榮可待,但先請讓我們記住這些熊市的表情。
表情之一 大夢初醒
2011年10月28日是創業板兩周年,而在大部分人眼里,創業板已經成了圈錢、破發、業績變臉、提現機的代名詞。截至創業板兩歲生日,共有274家中小企業在該板成功IPO,合計籌資1936億元,超募1265億元,平均超募比例190%左右;平均首發市盈率(攤薄)為62.24倍,而同期登陸A股的主板和中小板首發平均市盈率分別為39.91倍和51.97倍。
在創業板解禁期開始后,今年引發了高管和大股東拋售狂潮,與此相映襯的是創業板寒磣的業績:2011年上半年創業板只有128家企業的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而增長率超過30%的只有72家,僅占全部創業板公司的27.9%,也就是說所謂的高成長性公司不到三成。
兩年時間,在大部分投資者眼里,創業板與當初設想的中國版納斯達克相去甚遠。
表情之二 扼腕相惜
截至11月上旬,今年清盤的陽光私募產品已達133只,接近清盤的產品達146只,在總數不到1900只的私募產品中,近一成產品面臨較大風險,這種情況明顯要比2008年差很多,陽光私募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壓力。
從已清盤產品的投資顧問看,基本上屬于二線、三線私募。一線私募則體現出更強抗風險能力。至于大規模被清盤的原因,首先,陽光私募的風險控制水平并不高;其次,投資思維老化,目前無論市場估值體系,還是經濟環境都是瞬息萬變,私募基金普遍跟不上節奏;再次,二級市場個股被腰斬的現象普遍存在,要做業績有相當難度;最后,由于信貸緊張,導致客戶集中贖回產品。私募的慘狀也折射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現狀。
表情之三 尷尬莫名
人才是基金管理行業的基石,而公募基金的尷尬恰恰是從人才的流失開始。從明星基金經理流失,到最優秀的投資者總監轉投私募,到包括一些重量級基金公司CEO在內的基金公司高管陸續離職,而到今年竟出現了前、中、后臺人員的頻頻跳槽,像投研、銷售、市場、風控乃至監察稽核、清算等人員也開始加入流動的大軍。
目前不少基金管理公司中后臺崗位遭遇青黃不接的尷尬。究其原因,新獲批以及籌備中的基金管理公司大規模招兵買馬,除投研人才以外,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等中后臺崗位人才也在大力網羅的范圍中;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從業人員跳出本行業的例子正在增多,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不少中后臺崗位的人員選擇投奔券商和私募等行業。
表情之四 不屑一顧
上市公司2011年中報顯示,兩市2244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0.13萬億元,同比增長25.7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943.30億元,同比增長22.31%。在今年上半年A股凈利潤排行榜中,工商銀行“率領”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取得前四的席位。四大行共計實現凈利潤3354.86億元,約占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33%。工商銀行以1094.81億元的凈利潤、日均盈利6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最賺錢上市公司。
事實上,工商銀行自2009年起便一直穩居A股最賺錢上市公司排行榜首位。除了緊隨四大行之后的石化雙雄之外,其余凈利潤十強席位亦多被銀行占據。雖然銀行利潤高得驚人,但金融板塊始終一蹶不振,目前已經淪為市盈率最低的板塊之一。已達成的市場共識是,銀行由高利差而獲得壟斷利潤的事實,并不能掩蓋未來可能來臨的風險。
表情之五 恍
然大悟
今年以來,券商研報“烏龍”事件頻出,在中國寶安“石墨礦”事件,寧波聯合“被銻礦”、雙匯發展“瘦肉精”等等事件被曝光的同時,也揭開了一向密不透風的研報圈的“大蓋子”——券商、基金、上市公司利益鏈下的“潛規則”。為與上市公司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券商在研報中多報喜不報憂,研報中幾乎看不到“減持”或“賣出”的身影,這似乎已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而券商研究報告做出后,主要的銷售對象是以基金公司為主的機構投資者,這除了自身的調研實力外,與基金公司“搞好關系”也是重要的潛規則。統計顯示,2011年60家基金公司總共為93家券商貢獻了62.41億元的傭金收入,分倉傭金收入成為券商研究所主要的收入來源。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一份券商研究報告其實并沒有多少“含金量”。
表情之六 麻木不仁
10月底,《轉融通業務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和修訂的兩融業務試點管理辦法被公布。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轉融通和兩融業務轉常規將實施。市場對這一業務影響看法不一,一說此業務會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券商是直接的獲益者;一說此業務將加大市場做空力量,其理由之一是國企由于是戰略股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成本非常低,作為出借方而言,一方面將做空的力量交于市場,另一方面實現相關費用的收取,這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但對于投資者而言,則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宏觀形勢發生變化和企業債務風險出現,出借證券對股價的沖擊將是顯而易見的。到目前為止,該辦法的出臺似乎并沒有引起盤面過多反應。
表情之七 一聲嘆息
8月中旬,合資公司紐銀西部基金旗下的一只新基金完成募集,共計3301戶投資者認購了3.47億份,人均10.5萬份。在市場低迷情況下,這份相當不低的人均認購額,讓外界質疑其存在找機構當“托”的嫌疑。新基金認購戶數反映了投資者的參與程度,而今年以來的數據表明,散戶正在遠離公募基金。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在今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的時間里,公募基金共計發行了67只偏股基金,僅有126萬戶投資者參與了新基金的認購。同樣在放開產品的2010年,公募基金共計發行了100只偏股基金,獲得了291萬戶投資者參與認購;在2009年的牛市中,共計571萬戶參與了這些偏股基金的認購中。現在散戶遠離基金的程度甚至比2008年嚴重。這就是目前公募基金遭遇的困境:在連續缺乏賺錢效應下,散戶遠離,公募基金被迫找機構幫忙,而導致產品高度機構化,規模難以做大。遙想當年公募的崢嶸歲月,現在唯有一聲嘆息。
表情之八 冷眼旁觀
隨著滬深兩市股指一路下探、市場成交量接近歷史低點,大部分依靠傭金收入的券商業績下滑成為必然。9月,在全部17家上市券商中,包括廣發證券、長江證券和西南證券等在內的9家大中型券商處于虧損狀態。全部17家上市券商9月的凈利潤為負1.96億元,同比下滑了約40%左右。這是近兩年半以來,券商行業首次出現單月集體虧損。
在虧損的9家券商中,已經從較早開始虧損的太平洋證券、國海證券等小型券商蔓延到包括廣發證券、長江證券和西南證券等在內的大中型券商,而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券商龍頭中信證券8月業績下滑的幅度更是驚人,該月實現營業收入3.93億元,環比下滑66.48%,實現凈利潤6366萬元,環比下滑92.20%。據統計,券商整體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出現了約40%的大幅下降。券商行業業績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經紀業務大幅萎縮和傭金下降的雙降影響。
表情之九 黃粱一夢
對投資者而言,10月20日是個夢魘般的日子。這一天,滬深股市深度下跌,上證綜指收盤和盤中最低均創31個月新低。回顧全球金融危機后的3年,上證綜指從2008年10月20日的1983點到2011年10月20日收盤2331點,三年來漲幅僅17.5%。10月20日當天,盤中最低至2315.90點,不僅跌破匯金增持四大銀行時的股指水平,更是逼近2001年的最高點2245.44點。
A股十年的增長功虧一簣,幾乎回歸原點。不過,股指的躊躇不前卻并未影響到市場的大規模擴容,Wind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高見2225.44點,A股流通市值1.63萬億元,A股總市值5.19萬億元;2011年10月20日,上證指數低見2315.90點,A股流通市值17.23萬億元,A股總市值22.77萬億元,十年增17.58萬億元,增幅338.73%。而對于一個基本的單邊市而言,大幅下跌便意味著巨量財富的蒸發。
表情之十 噤若寒蟬
今年以來,A股總市值已縮水4萬多億元,而IPO圈錢卻仍超2300億。不僅如此,羸弱的A股還誕生了不少超募神話。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正式招股并完成發行的228家IPO公司中,擬募集資金合計為1144.53億元,然而實際卻高達2177.58億元,總共超募1033.05億元,平均超募率達90.25%。其中實際募集資金在10億元以上的IPO公司就多達62家。
在IPO“巨無霸”中,滬市主板公司龐大集團以63億元的實際募集資金金額,成為繼中國水電之后的第二大IPO。然而,伴隨著巨量超募額的卻是業績的快速變臉。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上市并已公布2011年三季報的IPO公司中,就有33家業績快速變臉。參與一級市場的人肥得流油,卻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