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以來,人民幣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升值,但我認為,人民幣的升值并沒有達到市場預期,今后升值速度還要加快。當前人民幣匯率得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是因為央行將所有民間的美元都收籠。而只有央行不參與外匯買賣,市場自動出清,那才是真正的均衡點——認為人民幣升過頭的就賣出,認為人民幣該升值的就買進。所以,只要央行不參與,人民幣匯率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每個月都吃進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種狀況可能源于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順差或熱錢,但不管原因是什么,每增加5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央行就要為此增發3300億元人民幣。按照現有的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計算,央行為此增發了20多萬億的鈔票,其結果就是先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然后造成了物價上漲。
面對資產泡沫、經濟失衡,政府自然需要出臺一些糾正措施——上調存款準備金。為平衡不得不發3300億人民幣,政府提高了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把這3300億人民幣從市場上收回來。
這種緊縮政策從表面上看對整個貸款沒影響,但實際結果是中小企業沒錢了、股市沒錢了。為什么?因為回收是不對等的。央行間接買進的是外資、外貿企業的外匯,每個月的3300億是給了外資、外貿企業。而資金回籠時,央行是誰的存款多就收誰的。實際上,被回籠的大多數是內資、內貿企業的錢。這種對沖的結果是,總量上看,央行發出與收回的錢相等,但事實是外資、外貿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內資、內貿企業的錢卻越來越少。其結果是客觀上鼓勵了外資、外貿企業,但內資、內貿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卻被搞死了。最終,整個對沖政策也不會長久持續。因此匯率問題不僅僅是局限在“出口企業會不會受影響”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整個中國經濟會不會因為人民幣不升值而失衡的問題。穩定匯率的做法在10、15年前是有道理的,但現在這么做就沒有道理了。
1994年匯改以后,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初定,分為三大塊:鼓勵出口、穩定匯率、吸引外資。現在看來,這三項政策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如果不吸引外資,中國經濟走不到今天,這是發動機;如果不鼓勵出口,就沒這么多就業;如果匯率不穩定,前兩個都實現不了,人家也不會來投資。
但是,正確的政策長期不調整,環境一旦改變,就有可能轉化為錯誤的政策。刻舟求劍的故事誰都知道。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企業出口還需要國家去鼓勵嗎?以前我們是需要廣泛吸納就業,但現在的情況是個別地方已經出現了民工荒。
去年,光出口補貼、退稅,政府就拿出了7300億,相當于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分別大于住房補貼、醫療補貼、教育補貼。這些錢出口企業留得住嗎?它們全部被送給了外國消費者。實際上,出口補貼是國內消費者補貼外國消費者,內資企業補貼外資企業,中西部落后地區補貼東部發達地區。吸引外資政策也是一樣。現在中國已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吸引什么外資?在外匯儲備增加這么多且沒法配置的情況下,再盲目吸引外資應該是羞恥而不是政績。因此,之前的對外三大經濟政策都需要調整:從鼓勵出口變成追求國際收支平衡、從穩定匯率變成更靈活的匯率政策、從盲目吸引外資變成吸引外資重質量不重數量。
我把這三條稱為“新對外開放觀”。中國還是要對外開放,但要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盡快變。這個不變,國家戰略會出大問題,整個經濟都會為其付出大代價。
(作者系民生證券副總裁,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