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碳金融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全面反映碳金融的各核心要素,而且有助于定量評估碳金融發展現狀和潛力。本文借鑒國內外相關方法和數據,分析影響碳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并據此選取適當的評價指標,創新性地構建碳金融評價體系。然后以我國為例做實證,分析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并將其與世界一般水平及美英日三國相關數據進行對比,探討我國碳金融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碳金融;評價指標體系;模糊層次分析法;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7-000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據世界銀行統汁,碳市場成交額2012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就我國而言,2005—2009年雖然碳強度下降14.38%①,但能源消費總量也增長37%②。每年碳排放增長量占世界增長量的一半左右,控制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的上升幅度已是艱巨任務。而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作出2005—2020年減排40%~45%的公開承諾。如此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之下,發展碳金融不僅是中國完成碳減排任務的利益選擇,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獻綜述
構建碳金融評價體系有助于定量研究碳金融發展現狀和潛力,而國內理論研究目前尚未涉足該領域,大多是作定性分析,甚少作量化評價,僅有的幾篇則是關于低碳經濟。劉嶸等(2010)從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主要指標的解釋和實證研究幾個方面,對低碳經濟評價體系進行研究,主張該體系包括社會、經濟、環境、技術四方面的評價指標[1]。李曉燕(2010)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以經濟、技術、能耗、社會、環境、理念為一級指標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體系[2]。付加鋒等(2010)著手于低碳經濟的四核心要素,即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消費模式,構建以產出、消費、資源、政策、環境為維度的多層次評價體系[3]。任福兵等(2010)則從發展低碳社會的內涵和特點出發,選用能源、產業、農業、科技、建筑、交通、消費、法規八方面指標[4]。
本文基于碳金融影響因素分析,構建一國碳金融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評價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運用FAHP賦以指標合理權重,通過多國數據對比,分析評價結果,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碳金融發展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借鑒國際經驗,一國碳金融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可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一)行業背景
碳金融的發展態勢受到其所處的經濟金融環境的巨大影響。一國的經濟水平一般基于產出的角度來衡量。例如,GD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國的綜合實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外貿進出口總額體現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深度和規模,而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則是一國物價水平的投影。至于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境內外籌資總額可用于衡量金融市場籌資功能強弱;作為金融業主干的銀行業,其盈利狀況可以側面反映金融業的穩定收入,其私人貸款占GDP比重可以體現金融機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其流動比率、存貸款比率則是金融穩定的考核指標。此外,頗具活力的證券業也對整個金融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機構投資者持股比和交易股票市值分別體現股票市場的結構和規模 [5]。
(二)市場建設
對于碳金融這一新興行業而言,當務之急是進行市場建設,即深化金融發展,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務體系。一般而言,金融發展可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金融效率,二是金融創新。金融效率的提高意味著金融體系在動員儲蓄、配置資金等方面功能得到增強。宋漢光(2011)認為金融體系的動員儲蓄能力可采用以下指標評價:(1)存款增加額/(GDP-最終消費),反映動員全社會儲蓄的能力;(2)人均儲蓄存款增加額/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動員私人儲蓄的能力;(3)金融體系貸款增加額/存款增加額,反映吸收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的能力[6]。JeffreyWurgler(2000)認為行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可由模型得到①。鑒于金融工具對碳金融起著重大媒介作用,可選用股票、債券、基金、期權、期貨等各類金融工具交易額的增長速度來衡量金融創新[7]。
(三)業務發展
從業務內容來看,碳金融致力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事相關的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交易,以及CDM項目開發。碳交易量充分反映該行業的發展規模,EUA及CER的價格體現該行業的發展潛力,年減排量和低碳指數則綜合考察目標實現程度。同時,具體業務的開展離不開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持,如綠色信貸、碳信息披露、低碳產品標準、碳稅、高碳排放行業的限入等。
(四)基礎設施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碳金融的核心目標在于減少碳排放,因而相關科學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其重要影響因素。低碳經技術主要有清潔煤利用、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高性能電力存儲、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智能節能、生態產品設計、碳捕獲與埋存、新型動力汽車等相關技術。至于能源效率,可從加工、生產、消費三方面綜合評價。具體到碳金融活動,又有碳排放量、碳排放與經濟產出的關系(CO2/GDP,簡稱碳強度)以及與發電量之間的關系(CO2/TPES,簡稱碳耗電力)三大影響因素。
三、碳金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前述影響因素分析,參照國內外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層次性概括碳金融的核心要素,構建碳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體系(見表1)。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通過收集我國以及世界的最新相關數據,我們發現并不是每個指標都有2009年的數據,因此部分評價指標選用2008年的數據,具體見附注??茖W技術、政策法規這兩項指標數據參照前人結果。由于選取的評價指標方向和量綱各異,需要對其進行下述標準化處理,處理后的數據統計結果見表1。
1.對逆向指標通過如下公式進行正向化處理。
X*=1/X'(1)
公式中X'為逆向指標的原始數值,X*為該指標的正向化指標值。
2.運用歸一化方法對所有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其中,X為指標歸一化后數值, X*max和X*min為該指標區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運用FAHP確定指標權重
模糊層次分析法具有互補性,符合人們思維邏輯,易于建立優先矩陣,由其得到的模糊矩陣滿足一致性條件,勿需做一致性檢驗。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優先矩陣
fij=1,c(i)>c(j)0.5,c(i) 式中c(i)和c(j)分別為fi、fj標度相對重要程度。 2.將優先矩陣F=(fij)m×n采轉化成模糊一致矩陣Q=(qij)m×n 3.利用和行歸一法得到權重向量 模糊一致矩陣Q每行元素的和(不包含自身比較)及不含對角線元素的總和為: 對li歸一化處理可得到各指標權重: 運用matlab軟件可得到準則層相對目標層的權重,其優先矩陣見表2。 同理可得指標層相對于所在準則層的權重,進而求出單個指標對總目標的權重,此處不再贅述,具體結果見前列表1。 (三)數據對比分析 下面將我國數據與世界一般水平、美國、英國、日本的相關表現進行比較。除另有注明外,所有數據均為2009年數據。具體結果見表3。 (四)評價結果分析 從上述評價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碳金融發展中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金融市場不夠成熟,限制了碳金融的發展。期貨、期權等常見碳排放權交易媒介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而我國股票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與發達國家差距頗大,美國上市公司市值是我國的3倍,股票價值占GDP的比重是我國的將近2倍。而推動CDM項目發展的銀行貸款也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征信機制也存在欠缺。同時較低的銀行資本資產比率潛伏高經營風險。 其二,尚未形成全國碳交易體系,碳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資者能夠接觸的信息有限且分散,增加了碳交易成本。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減排供應者之一,但國際排放權交易是以歐元為計價且捆綁結算,碳交易定價的主導權也掌握在歐美一些大銀行手中,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碳排放權的低價交易[8]。 其三,碳減排存在很大壓力。碳強度、耗電力這些負指標的數值明顯高于世界一般水平,低碳指數也較高,又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要實現全面清潔生產困難重重[9]。與此同時,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落后。且不論美國2.67%的經濟產出用于技術研發,我國這一指標(1.49%)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1%)。 其四,相關政策支持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暫未征收顯性的碳稅,綠色信貸的覆蓋范圍也不大,高碳排放產業限入政策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總體來看,法律執行強度雖高,但與歐美高達9的指數表現相比,仍相差較遠。 五、政策建議 (一)基于金融深化視角搭建碳金融體系 我國應以金融深化的視角加強碳金融工具的開發,為碳排放權交易提供標準化的載體,全面構建標準化的碳金融體系。具體而言,可圍繞三個方面構建碳金融體系:一是推進中國碳金融市場建設。銀行業以綠色貸款和碳基金的形式為低碳產業融資,碳交易所則通過標準化的遠期、期貨和期權合約提供具有流動性的碳交易產品,碳保險則以支付風險保單的形式降低相關主體的交易風險。二是搭建碳金融業務創新體系。開發配套金融產品,開展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同時加快建立碳交易期貨市場。三是建立碳金融風險監管機制。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數據透明度不高,可能存在欺詐風險,因而在發展碳金融的同時加強風險監管是十分必要的[10]。 (二)構建國際化的全國標準碳交易體系 我國應充分發揮我國最大碳排放權供應國的優勢地位,加快參與并最終確立在碳排放權交易中的定價主導權,以此確立在新一輪格局調整中的主導地位。有關部門應制定并公布統一的低碳產品標準,從而減少買賣雙方尋找項目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總體而言,需進一步研究探索碳排放配額交易規則和制度,逐步增加現有交易市場的交易內容、完善市場結構及擴大市場規模,將眾多分散的交易場所融合成一個統一的交易市場,并試圖與國際碳交易體制達到趨同,以期構建我國的國際化碳交易市場,強化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 (三)建立低碳技術體系及產業體系 我國應加強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建立成果轉化平臺,鼓勵企業開發清潔技術,同時發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征的新型技術研發集群,全方位多層次構建低碳技術體系[11]。除此之外,面臨較高的二氧化碳強度,應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第一產業大力發展具有循環經濟特點的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第二產業要逐步調整能源結構,推廣運用可再生能源;第三產業要以發展綠色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環保產業循環鏈[12]。 (四)健全碳金融業務激勵約束機制 鑒于排放權交易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政府有必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制定一系列標準、規則,提供相應的投資、稅收、信貸規模導向等配套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節能減排領域的投融資活動[13]。比如,對開展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的相關收入進行稅收減免優惠;對CDM項目貸款額度內存款準備金進行適當減免;通過財政撥款成立專項基金,為項目貸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補貼等。同時,以法律的形式把溫室氣體排放量超標的企業納入到限額排放體系,對其根據超標的數額給予相應懲罰,并在金融市場準入和融資上予以限制。 (責任編輯:L.Y.) 參考文獻: [1]劉嶸,徐征,李悅.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以河北省某縣為例[J].經濟論壇,2010(5):37-41. [2]李曉燕.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探索[J].華東經濟管理,2010(2):24-28. [3]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10(8):38-43. [4]任福兵,吳青芳,郭強.低碳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江淮論壇,2010(1):122-127. [5] J Knox-Hayes, The Developing Carbo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Expertise, Adapt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in London and New York. Journal of Economics Geography,2009. [6]宋漢光.基于金融功能視角的金融體系效率評價:以寧波市為例[J].上海金融,2011(1):27-30. [7]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58, 2000:187-214. [8]曾夢琪.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11(3):62-65. [9]金樂琴.后危機時代中國新能源產業創新與發展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10(11):24-27. [10]陳柳欽.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南方金融,2010(7):24-29. [11]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12]李宏岳,陳然.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J].經濟問題探索,2011(1):66-71. [13]何建坤.我國自主減排目標與低碳發展之路[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22-1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