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三類財務指標入手對中部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財務指標進行縱向比較,再對中部地區與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效率進行橫向比較,然后選取中部九家城市商業銀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三方面的財務指標進行內部比較分析,最后提出中部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市民”的戰略定位,要堅持既發展跨區域經營又不要盲目進行跨區域經營的基本策略,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化治理,從根本上提高盈利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指標;效率;中部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7-006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5
一、引言
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1995年國務院決定在撤并城市信用社基礎上,分期分批組建地方股份制性質的城商行。因而,其誕生之初就背負沉重的歷史財務包袱[1]。為改變城商行窘境,2004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發布第10號令《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明確提出“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最遲應于2008年末達到《指引》的要求”。目前城商行通過聯合重組、增資擴股等手段,各項財務指標基本上已經達到銀監會的要求。東、中、西部在地方政府治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信用文化等金融生態環境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2],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過程中部地區城商行效率如何值得研究。商業銀行效率評價財務指標體系包含三部分:安全性指標、流動性指標、盈利性指標。這三類指標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本文從這三類財務指標入手,對中部城商行的效率進行分析。
二、中部地區城商行經營效率財務指標的縱向比較
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城商行逐步壯大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之后的銀行系統“第三梯隊”。中部地區城商行的各項效率指標不斷改善,尤其近幾年變化顯著,其不良貸款率降幅明顯。中部地區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在由2004年為-5.29%,上升為2007年的7.88%。中部地區城商行的盈利能力不斷提升,資產利潤率從2002年的0.053%迅速提升至2006年末的0.711%①。
從圖1可以看出,2005—2008年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都在下降,中部地區降幅更大。其中,中部城商行在2005—2006年降幅最為明顯,不良貸款率下降7.54個百分點,同比下降約64.4%。2006年中部城商行不良貸款率首次低于全國水平,此后幾年一直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城商行2008年不良貸款率較2005年下降了9.51個百分點,同比下降約81.2%。
三、中部地區城商行經營效率與全國的橫向比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水平、信用條件、法制狀況的不同,也就是他所說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同,會對當地金融系統的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尤其強調法律環境的影響[3]。Steven Fries等通過對歐洲16個轉型經濟體的515家銀行調查也得出相似結論:銀行效率的顯著差異是由改革環境和經營環境的競爭力條件決定[4]。目前,我國金融生態的地區或區域差異已經有所縮小,但依然比較突出,地區或區域因金融生態環境良莠不齊對銀行業效率影響依然比較大。在全國各地區城商行效率對比上,王松奇等作了相關的數據統計研究(見表1)[5]。
從三項主要財務指標(見表1)看,中部城商行平均資本充足率12.86%,超過銀監會要求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0%的最低標準,略高于其他地區,居全國前列。信貸不足率僅有2.20%,這說明中部地區近幾年通過政府與城商行資本置換,增資擴股,資產重組等手段使得城商行資本安全性和資本質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平均資本利潤率只有0.8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比處于全國墊底地位的東北地區高0.06個百分點,比排名第一的長三角地區低0.57個百分點。這說明中部地區城商行盈利能力較差,應繼續深化改革,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形成多元化特色產品體系,以提高銀行盈利能力。
四、中部地區九家城商行經營效率財務指標比較分析
根據《銀行家》雜志報告,城商行綜合排名居前的主要集中于在江浙一帶,這和當地發達的民營經濟及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密不可分。近幾年,銀監會對城商行地域限制逐漸放寬,東部地區已有三家銀行上市。為了爭取早日達到上市指標,打造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中部地區多家城商行紛紛通過聯合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迅速擴張,關于合并重組可能對銀行原有客戶群的影響,Judit Montoriol-Garriga曾做過相關研究,他通過對西班牙銀行業的國內兼并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分析得出:中小企業可以從銀行合并后貸款利率降低中獲益的結論,所以規模擴張對客戶來說也是有益的。但同時他也認為兼并會打亂借貸關系,所以銀行的合并擴張應該審慎[6]。本文研究樣本選取中部地區城商行七家資產總額達到300億元并有上市要求的城商行,其中河南兩家,其余各省各一家。另外還選取了兩家規模較小的新鄉銀行和荊州市商業銀行。指標選擇上,安全性指標選取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和存貸比率;流動性指標選取流動比率,盈利性指標選取凈資產盈利率。
從表2可以看出:從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三項主要指標看,中部地區各家城商行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上改革效果明顯,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金融監管部門的要求。
在安全性指標方面:(1)從資本充足率看,所有的城商行均達到了銀監會對中小銀行10%的監管標準。鄭州銀行接近監管底線,抵御風險能力不足,應注意信貸風險,晉商銀行資本充足率過高,反映出其資本結構存在問題。晉商銀行可以適當降低資本儲備用于貸款或投資,以提高其盈利率。(2)從不良貸款率看,控制成果顯著,各行不良貸款率均控制在一個較低范圍。(3)從存貸比看,商業銀行為了抵抗風險,存貸比例不宜過高,因為銀行必須儲備足夠存款準備金以應付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和結算,如果存貸比過高,會導致銀行的支付危機。新鄉銀行存貸比接近央行75%的監管值,這一方面反映了其盈利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存款來源有限,存款基礎比較薄弱。相反,存貸比過低表示銀行大量存款資源空置,使銀行利息收入不足以彌補其利息支出。九家銀行中六家存貸比不足65%,尤其是長沙銀行52.40%,表明這些銀行對地方經濟的支持作用有限,應主動開拓客戶市場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在盈利性指標方面。各銀行凈資產盈利率差距較大,晉商銀行凈資產盈利率最小,只有5.96%,表明其盈利能力較差。長沙銀行和洛陽銀行盈利能力處于中部地區前列,且貸款空間較大,上市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新鄉銀行和荊州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處于中上水平,說明銀行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在流動性指標方面。各銀行流動性比率都達到了監管當局25%以上的監管標準,大多數處于40%~60%區間段。徽商銀行資產流動性相對較差,只有35.61%墊底,比排名第一的新鄉銀行少了88.87%。
綜上可知,中部地區城商行改革效果明顯,各項指標均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中小城商行只要積極開拓當地市場,利用好自身的“地緣、人緣、信息緣”優勢,一樣可以贏得“大利潤”。例如長沙銀行在省內的區域性擴張形成33家分支機構61個營業網點的規模布局,始終堅持地方政府、中小企業和市民的客戶定位。成立以來,累計支持政府重點建設項目100多個,中小企業8000余家,個人投資創業10多萬戶,服務長沙及周邊地區市民客戶300多萬人,是對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和市民客戶服務最貼心的銀行。又如新鄉銀行始終按照“立足地方、立足中小、立足市民”的市場定位,堅持以地方經濟建設為己任,把自身發展與推動當地經濟有機結合。縱觀中部地區這些城商行的成功經驗發現,中部地區城商行無論規模大小,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地方市民、服務城市市民”的定位,利用與當地政府的良好關系,在當地人脈、信息等的比較優勢,不斷在產品上創新,形成了中小企業和市民服務方面的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綜上分析可知,近年來,中部地區城商行效率改善顯著,各項指標均達到甚至超過了銀監會要求。但是由于其較差的金融生態環境,導致其盈利水平仍然遠低于東部地區,處于較低的盈利水平。對中部地區九家城商行比較分析后,發現中部城商行的安全性、流動性指標較好,盈利性指標較差,各行表現也參差不齊、差距較大。這除了與銀行本身產品和服務上的不足有關外,還與中部地區在貸款審批等方面門檻較高以及民營經濟不發達有關。筆者認為,在城商行繼續改革過程中,要在正確處理城商行“地緣、人緣、信息緣”的比較優勢和其“做大”愿望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堅持準確地戰略定位和科學的發展策略,不斷建立完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提高盈利能力。
(一)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市民”的戰略定位
目前,城商行的戰略定位主張較多,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應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城市居民”的市場戰略定位[7],并在新形勢下應當賦予新的含義。2005年以來,銀監會逐步放松對城商行地域限制,城商行紛紛重組擴張。即使要實行規模擴張,城市商業銀行也不能“忘本”,不能偏離其最初的定位。新形勢下“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市民”戰略定位應當是:城商行利用其在與地方政府、中小企業和居民客戶服務積累的成功經驗,不斷開發出在規模擴張后適用于當地的特色服務和特色產品,始終堅持服務地方建設、中小企業和當地居民的戰略定位。部分城商行本市內經營時在服務中小企業和城市居民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而一旦擴張重組,市場定位就模糊不清,跟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爭搶大客戶、大項目[8]。即使擴張重組的城商行也應明確自身市場定位,推廣其特色經驗和服務,做國有大中型銀行的補缺者,做好市民的銀行、中小企業的銀行,為地方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二)堅持既可以發展跨區域經營但又不能盲目跨區域擴張的發展策略
不少城商行通過聯合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實現了規模擴張。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政府主導改建下,中部地區省份均有總資產300億元以上、具有上市規模的城商行。城商行可以把跨區域經營作為提高經營效率的重要手段。規模擴張一方面有利于城商行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資本約束的管理、建立較好的機制,另一方面也為上市打下了基礎,不要盲目進行跨區域經營。跨區域經營是城商行效益增長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銀監會放寬對城商行的地域限制后,城商行紛紛更名擴張,把上市作為經營目標。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極不利于城商行的正常成長的,國家成立城商行的目的是服務地方經濟,盲目擴張重組會導致對當地經濟貢獻作用降低。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分布廣泛,資金雄厚,城商行在規模效應方面也不具備比較優勢。盲目擴張與國有股份制銀行搶客戶不具備競爭力還可能導致其喪失在本市的“人緣、地緣、信息緣”的比較優勢。
(三)建立健全公司化治理機制以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中部地區市場化水平較低,金融生態環境較差。在銀監會牽頭改革下,城商行整體效率雖然改善明顯,但盈利能力仍然不足,而銀行作為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盈利能力十分重要,也決定了銀行發展的前景。中部地區城商行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提高盈利能力,首先自身應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化治理[9]。所謂公司治理機制,是指所有者對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10]。中部地區城商行可以通過建立公司治理機制以明晰產權,從而建立一套提升銀行效率的現代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措施。有了良好的治理機制,中部地區城商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舊的經營觀念和經營方式,真正做到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來調整自身行為。從而激勵銀行不斷創新,為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開發各類金融服務產品,這不僅可以增加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也有利于留住存貸資源。迫使銀行改變以前“坐等客戶上門”的老觀念,主動營銷,以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等等。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研究課題組.城市商業銀行調查[J].發展,2005(7).
[2]宋清華.中部崛起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J].武漢金融,2005(8).
[3]吳敬璉.比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Steven Fries, Damien Neven,Paul Seabright.Bank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Working Paper,2002(7).
[5]王松奇,劉煜輝,歐明剛.2008—2009年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J].銀行家,2009(8).
[6]Judit Montoriol-Garriga.Bank Mergers and Lending Relationships[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
[7]曹鳳岐,譚先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J].農村金融研究,2006(4).
[8]張吉光.城市商業銀行十年風雨路[J].銀行家,2005(6).
[9]宋立.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商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J].金融研究,1998(2).
[10]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