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提高,部分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緊缺現象,這為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管理帶來了挑戰。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包括單個參與者流動性風險和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本文從中央銀行角度分析影響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的三個因素,并從降低流動性需求和提供額外流動性兩個方面著手,提出加強防范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支付系統;流動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0-0059-02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15
一、引言
大額支付系統是現代化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它連接著金融機構、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履行著銀行間資金轉賬、貨幣政策傳導以及金融市場交易結算的職責。近年來,隨著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提高,部分商業銀行資金趨于緊張,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不斷上升。僅2010年大額支付系統因流動性不足開啟清算窗口69次,退回業務金額232.1億元,嚴重降低了支付系統的使用效率,影響了銀行機構的運營效率,束縛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作為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者和運營者的中央銀行,如何通過完善系統功能、優化制度安排等措施,提高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減輕商業銀行資金壓力,降低系統流動性風險,為全社會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大額支付系統對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是指支付系統參與者在特定的支付清算安排下,其清算賬戶在預期的時間內沒有足夠資金清償其在系統范圍內的債務所形成的風險。雖然,流動性風險通常表現為某一參與者不能及時支付,但若此資金敞口不能如期彌補,將導致收款銀行對其債權銀行延期支付,而連鎖拖欠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時,這種因某一參與者資金臨時性短缺所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便會對整個支付系統運行產生嚴重干擾。一直以來,學者們偏重于對單個參與者流動性管理的研究,孤立地從強化參與者自身的流動性管理來防控流動性風險。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從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入手,分析目前影響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的因素,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成因分析
(一)實時全額的結算特點
大額支付系統一般有實時全額結算(RTGS)和延時凈額結算(DNS)兩種形式[1]。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DNS是大額支付系統的主要形式。在DNS系統中,支付指令在日間累計,日終按凈額一次完成結算。這種結算形式減少了金融機構間的支付量和支付額,從而減少了系統對流動性的需求。然而,DNS系統的最終結算只在日終進行,在此之前,支付能否被結算并不確定,如果一個參與者不能支付到期債務,會引起其他參與者不能支付,即引發系統性風險。隨著信息交流技術發展和各方對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RTGS系統幾乎在所有國家中得到廣泛運用。我國的大額支付系統在2002年10月也引入了RTGS結算模式。盡管RTGS規避了凈額軋差結算系統流動性風險集中爆發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但其實時全額結算的特征對結算資金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參與者實時保持足額的流動性,加大了參與者的資金壓力,導致日間支付指令排隊等待處理、日終支付指令退回,存在預期不能清償資金的風險,同時也大大降低了RTGS系統運行效率。
(二)分散管理的清算賬戶模式
所謂清算賬戶,是指大額支付系統參與者在人民銀行開立的、用于資金清算的存款賬戶,它由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兩部分組成。法定存款準備金一般是不允許動用的,超額準備金主要用于支付系統參與者間的資金清算,是支付系統流動性的主要來源。我國對清算賬戶采取分散管理模式,即以法人銀行分支機構為單位在人民銀行當地分支行開立多個清算賬戶,這些賬戶之間相互獨立。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大額支付系統資金轉移賬戶數量,增大了流動性管理難度,降低了系統運作效率,同時也加大了中央銀行從整體監控銀行流動資金的難度,不利于系統流動風險控制。
(三)不盡完善的日間信貸支持
中央銀行作為一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充當著“最后貸款人”角色。根據最后貸款人制度安排,中央銀行應向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銀行提供緊急援助,防止由于個別銀行流動性風險轉化為整體系統性風險。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在RTGS系統中一般會提供日間流動性支持。因為普遍認為不提供任何形式日間流動性的RTGS系統,對于參與者意味著較高的流動性持有成本。許多中央銀行通過日間透支、質押融資、日間回購和高額罰息貸款等方式提供日間信貸,中央銀行提供的信貸便利可看作是向支付系統注入額外的流動性,這對于提高支付系統效率是非常有益的。目前我國中央銀行提供的日間信貸方式有自動質押融資、日間回購和高額罰息貸款,但由于存在資金賬戶與債券賬戶結構矛盾、銀行資金管理能力及融資偏好等原因影響了這些業務的開展,限制了他們在提供流動性協助方面的作用。
三、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防范對策
中央銀行要解決大額支付系統整體流動性風險難題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優化系統功能,根本降低流動性需求;二是完善制度安排,為參與者提供足夠流動性。[2]
(一)創新結算機制
GTRS系統結算風險小但對參與者流動性要求高,而DNS系統能夠節約參與者流動性但結算風險較高,二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可融合兩個結算模式的優點,在大額支付系統的參與者排隊管理中采用先進算法,實現雙邊/多邊債務互抵,從而合理分配流動性頭寸,幫助參與者充分利用收入頭寸結算付出指令,減少流動性需求總量[3]。此外,還可以采用分解支付指令的方法,所謂分解支付指令是在付款方缺少足夠的頭寸結算某一筆支付時,通過大額支付系統將該付款分解成若干筆較小付款,使收款方盡早收到部分收入頭寸用于支付,以減少額外流動性需求。
(二)完善清算賬戶管理模式
適應商業銀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采用賬戶集中式管理模式,實現清算賬戶大集中,由法人機構對其所屬的分支機構資金進行統一清算,提高了銀行流動性效率,同時又為銀行通過自動質押融資、日間回購交易進行融資提供支持。
(三)強化自動質押融資功能
自動質押融資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在日間頭寸不足時通過自動質押融資系統向人民銀行質押債券融入資金彌補頭寸,待資金歸還后將質押債券自動解押的行為。自動質押融資是各國中央銀行向支付清算系統提供融資便利普遍采用的一種機制,是提高支付清算效率、防范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大額支付系統自動質押融資由于處于業務發展初期,存在資金賬戶與債券賬戶結構矛盾、融資成本過高、合格質押品種類單一等問題。為此,建議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支付系統建設,會同有關部門完善質押資產定價機制,擴充合格質押資產列表[4]。
(四)啟動日間透支功能
日間透支機制是在商業銀行清算賬戶日間余額不足支付時,由中央銀行對其清算賬戶采用透支的方法進行流動性調節的機制。中央銀行通過考核商業銀行的資信情況和日間支付業務量,確定其清算賬戶的日間透支額度,允許商業銀行在其清算賬戶余額加日間透支限額內進行支付結算[5]。中央銀行對使用支付系統日間透支功能的商業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通過這一融資成本控制商業銀行的透支額度及透支時間。在健全審慎的透支融資機制基礎上,中央銀行對出現臨時性頭寸短缺的大多數支付系統參與者提供日間流動性支持,對加速資金周轉、提高支付系統效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當局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要從維護金融穩定的全局視角考慮,既不能過度保護、加劇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也不能過于明確流動性救助措施,致使商業銀行過分依賴央行流動性支持,防止發生道德風險。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王玉雄.國際大額支付系統發展趨勢[J].農村金融研究,2009(7).
[2]牛晨,魏先華,潘松,陳敏.我國大額支付系統中的流動性風險[J].系統工程,2008(11).
[3]吉春嫻.支付系統變革對銀行流動性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實務,2009(5).
[4]梁靜.我國大額支付系統流動性管理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1).
[5]楊海.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流動性風險的成因與對策[J].支付清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