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中英兩個民族不同的歷史進程形成了文化意識差異,使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理解其內涵,同時,又受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對英語習語的理解產生錯誤或偏差,產生負遷移。本文從遷移的原因及表現形式對漢英交際中的文化遷移進行探析,以期能對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有所啟發,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英語。
【關鍵詞】遷移 差異 語言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09-02
一 引言
語言遷移一直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中心問題,也是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相關研究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興盛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這樣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作為來源語的母語對作為目標語的外語產生影響叫做“語言遷移”。長期以來,不少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的差異,但卻往往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而缺乏文化信息的導入,使學生不懂得或很少懂得對方的文化,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往往受到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英語與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詞語中的內涵使兩種語言存在不對應的現象,他們不能相似地表達出完全相同的社會現實。在表達過程中,學習者受到多年漢語語言習慣和文化的影響,還會產生表達不得體、不合適的現象。這就是漢文化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負遷移。本文將從文化方面來討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二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存在的物質表現形式。文化是語言的內在本質。雖然語言表面上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它從本質上說卻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是交際的首要工具,是文化交流、實現溝通的橋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在語言運用的各個方面。無論語音、詞匯、語法都與本語言的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我們能從話語中切分出詞和句子,但并不能把語言從文化中切分出來。因此,語言理解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就越高,總的來說,我們可用“水乳交融”來形容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 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的負遷移影響的原因及表現形式
1.不同價值體系差異障礙
“個性自由”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核心,它起源于美國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傳統,強調充分發揮個人的自由、權力以及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是個褒義詞。而在中國文化中“個性自由”卻是個貶義詞,因為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體現群體價值;個人主義在中國文化中是指“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漢語中很少能體現出個性。由此可見,文化背景不同,對語言的理解也不同。
西方人喜歡超前消費,他們喜歡花明天的錢,很多人是不存錢的;西方人向銀行貸款買房買車,現象普遍。中國人存錢的心態根深蒂固,把錢存進銀行并省著用,認為錢越多越了不起,除非不得已,一般從不借錢消費。因為在中國借錢消費,是件欠妥的事。
2.禮貌方面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要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需要長期的研究。比如: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姓名、年齡、收入情況、婚姻狀況等問題,而在西方國家,這些都是禁忌的話題。在中國,極少有人以聳肩、攤開雙手的形體姿勢表示“無可奈何”或“莫名其妙”,而在西方國家,常以聳肩或攤開雙手的形體姿勢表示“無可奈何”或“莫名其妙”。在中國,收到親戚朋友的禮物時,一般總要先婉言謝絕或講些感謝的話后,將禮物放在一邊且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輕重一般視親疏程度和具體需要而定,無事不送禮,送即送重禮之趨勢。而在西方國家,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受禮之人要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包裝,一般不送重禮,禮物有其意義,可表示慰問、致謝或感激之情。中國人探望病人常會對病人說些“保重身體”、“多吃點兒有營養的東西”、“按時吃藥”、“多穿衣”等表示關懷。但同樣的說法在西方社會就會引來不快,他們會認為保養身體是自己的事,用不著別人說。這樣的問候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問候病人常說些祝愿早日康復的話。
3.民情風俗差異
由于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對動物詞語的喻義也不同,有時同樣的喻義可以用不同的動物詞語來表達。在漢語中,凡涉及dog的詞匯與短語,幾乎沒有一個是褒義詞,其喻義大多為貶義,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落水狗等,充滿著對狗的侮辱與蔑視。而英語中dog被看作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西方人喜歡狗的忠誠、可靠、勇敢、聰明等品質。在英語中,狗的喻義大都是中性的,沒有明顯的褒貶感情色彩。用以指代人時,非但沒有貶義,相反還略帶褒義,使語氣詼諧風趣。例如:“a top dog”(優勝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的人)、“lucky dog”(幸運兒)等。中國人十分喜愛cat(貓),漢語中涉及到貓的詞匯不多,但是幾乎找不到一個貶義詞。例如:“饞貓”,比喻人貪嘴,含有非常親昵的感情色彩;而在英語中cat被用來指心地惡毒、愛說別人壞話的女人。dragon(龍)是中國的象征,代表權力、財富、繁榮、吉祥。中國人盼望生個龍子龍女,并且不論生活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華人都視自己為龍的傳人。而dragon在英語中是一種張牙舞爪長相兇狠并且身上有翅膀口中噴火的可怕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
四 結束語
沒有文化意識,英語的實踐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很容易導致語言交際失誤。因此,漢語與英語的文化差異使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漢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干擾了英語學習,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要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要知道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要了解他們如何用語言來反映他們的社會的思想、習慣和行為。因此,學習語言就必須學習文化,反之學習文化也必須學習語言。中國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斷探索和實踐,利用其積極作用,逐步減少母語的負向遷移,避免其不利因素,是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學到地道外語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4]朱文俊.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