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陸學習臺灣電視節目制作的過程中,曾一度走入誤區,熒幕上嗲聲嗲氣的港臺腔,使大陸主持人顯得不倫不類。那些一味照搬照抄,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游戲、令觀眾索然無味的節目,很快被打入冷宮。臺灣電視節目的某些制作理念和表現手法,是大陸尚未嘗試過的,的確為大陸的電視屏幕帶來了新鮮的風尚。對于大陸電視工作者來說,首先要做的是對臺灣電視綜藝節目中先進成功因素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 大陸 臺灣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198-02
一 港臺綜藝節目的包裝、策劃是大陸借鑒的主要方面
節目的整體包裝是構建電視節目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臺灣綜藝節目特別重視的方面。主持人的服裝、造型、場景、道具設計、后期剪接制作、特技運用這些方面,都極盡奇思妙想,通過奇異的道具、熱鬧的場景和大膽、開闊的想象,組接、營造出炫人耳目的視聽效果,既與日常生活隔離開,又給觀眾親切的感覺,并且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如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先看主持人的服飾風格。吳宗憲和柳翰雅的衣服不僅有時下流行的元素,而且會別出心裁地裝飾上一些很“眩”、很“怪”的配飾,比如顏色反差很大的圍巾、龐大而奇異的胸針、復古而夸張的帽子和異常華麗的項鏈、手鏈。兩位主持人雖然算不上帥哥和美女,但服飾和配飾都充滿了時尚感,總是讓人眼睛一亮,偶爾感覺怪異,但也成為喜劇效果的來源。再看節目現場的場景和道具設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在演播室中央布置了中央舞臺,舞臺一側是競猜嘉賓的座位,舞臺和嘉賓的座位布滿了彩燈,既卡通又現代。觀眾席從四周包圍著整個舞臺,觀眾席中間還有一條特別為表演者出場設計的通道,通道盡頭是白色的幕布,可以像窗簾一樣被拉起來。這樣精心的設計布局充分體現了節目要引導大家的目光路線。這樣特別開辟出來的通道和表演者在通道上的走秀,成為很多綜藝節目爭相模仿的因素。此外,在嘉賓座位上擺放著很多白板和手勢牌,用來回答問題或代替表達。節目現場還有常見的白色噴霧裝置,在適當的時候噴薄而出,提升氣氛。對于節目的后期制作,《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一直秉承著臺灣娛樂節目的特點,“不厭其煩”地會在節目中給主持人或嘉賓加上一些動漫式的可愛的表情符號,或設計旁白,或用巨大字體將嘉賓和主持人說的重要話語打在屏幕上,以此來強化戲劇效果,吸引觀眾注意力,省去觀眾理解的過程。在節目的后期組接上,《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注意設置競猜的神秘感,在每一個謎底被揭曉之前設置高潮,不斷刺激觀眾的感官和神經,使觀眾甘愿忍受插播廣告的煎熬,等待下一階段解開未知的謎底。對于節目的策劃與選題,《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顯然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對于競猜的內容,從職業、愛好、古董價格到特異功能、夫妻相,無所不包。既有觀眾熟悉的事物,也有觀眾完全陌生的領域。熟悉的事物,令觀眾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完全陌生的領域,也同樣充滿了未知性和挑戰力。除此之外,《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設計了有主題卡通人物的節目預告和片花,在前期宣傳和后期播出中,起著良好的廣告、包裝效果。大陸早期的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大多來自文藝行業,從舞臺表演經驗出發制作電視文藝節目,他們對于電視媒體的運用和操縱能力遠遠弱于舞臺,更談不上廣告和包裝了。雖然目前年輕一代的導演已經掌握電視媒體的規律和性質,但是對新興技術和流行文化的掌握,依然不夠敏銳。如何從文藝電視轉向電視文藝,如何從傳統轉向現代,是大陸綜藝節目的導演們迫切需要思考的。
二 大陸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分析
當代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而復雜的時期。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多媒體崛起,而電視正恢復娛樂的核心功能。隨著國民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間的增多,精神需求急劇膨脹,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已與20年前完全不同。20年前,謙遜、收斂是中國整個社會推崇的品格,那時候個人的性格和想法習慣性地受到壓抑,整個社會非常沉悶。20年后,芙蓉姐姐出現了,博客作家出現了。中國社會對不同的文化現象、不同價值觀的包容度在不斷上升。而媒體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也正在從宣傳、說教的角色中轉變過來,成為普通大眾生活的一個組成要素。喻國明認為:“中國內地媒體在市場化過程中,走著一條依托功能擴張來提高差異化程度的道路,以滿足人們對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他還說:“電視的任務,首要是娛樂,然后是教育和信息。”娛樂,成為電視甚至所有媒體的基本路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CSM)2003年對我國13類主要節目在全國79個樣本地區收視情況做的調查統計發現,各類娛樂節目占了53.3%的市場份額。中國內地的電視娛樂市場,應該說是剛剛發育起來,在這之前,走過了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1996年以前,是《春節聯歡晚會》、《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等“央”字號電視娛樂品牌一統天下的年代。1996年以后,隨著省級衛視的陸續上星,以《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為代表的地方電視臺綜藝類節目取代綜合表演類晚會,在中國電視屏幕上展現出娛樂的姿態,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電視娛樂市場也是在那個時候初步形成的。然而,隨著“快樂”、“歡樂”的泛濫成災,從2000年開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遭遇了長達三年的整體“降溫”,電視綜藝節目陷入低迷。一直到2003年,綜藝節目總體收視份額開始回升,2004年,綜藝節目在所有節目中所占的份額達到6.7%的份額。在這個過程中,“央”字號娛樂憑《幸運52》、《開心辭典》等益智博彩類節目,《藝術人生》等帶有娛樂色彩的情感訪談節目和《非常6+1》等真人秀節目,重新崛起。
到了2005年,“央”字號的諸多娛樂王牌開始進入視覺疲勞期——所謂“架子還在,內里卻空了”,新創節目的影響力未形成。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殺出,帶領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超級女聲》模式的成功,各地方電視臺甚至中央臺都推出了一大批“平民海選”形式的娛樂性活動及節目。
在大陸綜藝節目浮浮沉沉的過程中,臺灣的電視綜藝節目始終以驕傲的身姿引領著潮流。不管是早期的《快樂大本營》,還是現在的《開心辭典》,尤其是一些省級電視臺制作的綜藝節目,我們都能從中看到明顯的臺灣綜藝的影子。一些節目,甚至直接請來了臺灣主持人和綜藝節目的編導。在大陸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中,臺灣的同類節目起了比較大的推動和影響作用。大到節目的風格、制作手法,小到節目元素和鏡頭的使用,臺灣很多優秀的綜藝節目都為大陸帶來了新的概念和創意。比如,現場高潮出現的緊密節奏,始終保持節目的興奮度,在電視屏幕上打擬聲詞、畫外音,隨時插入應景的圖片,現場的即興配音以及對于綜藝節目的理解和擴展,這些細節和理念的改變,從根本上改變了大陸綜合藝節目的面貌。
三 結論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是令人興奮的。首先,傳統媒體靠娛樂化突破了單向傳播的局限性,整合了電視、短信及網絡三個渠道,激活電視的互動性。“被動觀眾”成了“主動一方”,實現了傳播和反饋的快速的、雙向的聯系。其次,娛樂化正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現階段通俗的綜藝節目雖還是主導,但高雅文化類和科教益智類已在發展,試圖滿足中國不同層次人群的多樣化娛樂需求。再次,綜藝節目在獲得廣告收益的同時,大力開發娛樂產業的制造能力及其附加值。在娛樂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快速走上了國際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李獻文.臺灣電視文藝縱覽[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唐世鼎、黎斌主編.世界電視節目薈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英〕大衛#8226;麥克奎恩著.理解電視——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與變遷(苗棣、趙長軍、李黎丹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