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英語教學發(fā)展的新需要,必須引入新的評價手段與方法。形成性評價的引入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學習自信心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同時在讀寫課和聽說課中引入形成性評價。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大學英語 讀寫課 聽說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22-02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把形成性評估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評價手段。因為當前英語教學的目標有了新的更符合素質教育的界定,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情感與文化。其中有些教學目標或指標可以用常規(guī)的語言測試才能進行評價與檢測,如語言知識和技能,但對于情感和策略等學生內在發(fā)展狀態(tài)性指標如何進行評價,特別是量化評價,傳統(tǒng)的語言檢測手段和方法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根據英語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必須引入新的評價手段與方法。形成性評價的科學利用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狀態(tài)和趨勢,揭示個體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狀態(tài)和策略應用。形成性評價的引入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學習自信心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 形成性評價的定義和作用
1.形成性評價的定義
形成性評價,也有人稱為“課堂評估(classroom evaluation)”、“課堂評價(classroom assessment)”、“學校評價(school-based assessment)”和“成績檔案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但使用最多的還是“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本文沿用這一定義。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年由美國的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M.Scriven)提出來的,后被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B.S.Bloom)引進教學領域。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在形成性評價中,測試旨在提高學習質量,不以評定成績?yōu)槟康模處煂Ψ答佇畔⒁泄残缘目紤],也要有個別的分析,這是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特點。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促進學生的學習。
2.形成性評價的作用
第一,形成性評價具有調節(jié)作用。它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
第二,形成性評價具有反饋作用。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雙向活動,一方面可為學生個人提供有益的反饋,另一方面可為教師教學提供有用的資料,有利于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幫助學生進步。
第三,形成性評價具有記錄信息作用。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包括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精神面貌、課后自主學習等,以便幫助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并隨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實施
1.讀寫課中的形成性評價
讀寫課大多以教師面對面講授為主、多媒體教學為輔的形式進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讀、寫、譯的能力,注重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和訓練。因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形成性評價:
第一,課堂興趣與參與程度。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觀察學生對知識接納的意愿、參與課堂活動的能力與程度,還有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通過觀察,教師可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有效的學習策略及學生喜歡哪些活動和材料等,并根據這些最直接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第二,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主要針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如課后任務中的句子翻譯、課文小結、段落寫作、課外知識延伸等。教師可對作業(yè)檢查和批改進行新的嘗試,因為作業(yè)評價是教學中最常用的評價形式,可以給師生提供最及時有效的反饋。嘗試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通過以學生在小組內自評、互評為主,教師檢查為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教師的反饋,并且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更能熟悉評分標準,具有一定的責任感。
第三,學生課外語言實踐能力的評價。這部分主要針對語言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可讓學生參與翻譯、寫作比賽,從事一些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翻譯活動等,然后進行評價。或者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文以外的英文資料,要求學生用英語寫出讀書筆記或讀后感。這樣,不僅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還能通過讀書學會思考,并能使用英語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聽說課中的形成性評價
新大綱對聽說課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四級考試中聽力部分所占比重也由原來的20%提高到了35%。擬改革的四級機考對于說的要求也已提上日程。因此,聽說課中實施合理的評價手段變得更為重要。
第一,口語能力評價。在聽說課中讓學生做多種形式的口頭報告,可以講時事、講故事、對話表演、復述課文等,師生根據其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互動,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當場評價,做好記錄,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策略改變,并且有利于期末綜合測評。
第二,學生上機學習記錄。現(xiàn)在很多學校利用多媒體組織聽說課,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地去多媒體教室自主學習,因此,每個學生上機學習的記錄是評價聽力綜合能力的很好依據。
第三,建立學生檔案。學生學習檔案指一段時間內與學生有關的、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和發(fā)展進步的資料。
教師通過考察學生單元聽說成績,并與學生進行策略方面的交流的方式完成考評。然后,將一系列的考評數(shù)據收集起來,以備日后借鑒。
三 結束語
形成性評價因其注重過程、以學生為主、手段多樣性等特點,能夠改變以往手段單一的終結性評價。但同時,使用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首先,需要處理好信度的問題。無論教師評價還是學生互評、自評都要掌握好統(tǒng)一的標準。其次,不能因為個人的社會關系或喜好等非評價因素影響評價結果。第三,統(tǒng)一規(guī)劃,貴在堅持。相較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教師在形成性評價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很多,而且難度大,因此,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師資,而教師要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得到形成性評價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茜、楊志強.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5):103~109
[2]Scriven, M.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M]. In R.W. Tyler, R.M. Gagne M.Scriven(Eds.),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Chicage, IL: Rand McNally, 1967: 39~83
[3]Bloom B.S. Edu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M]. New York:McGraw Hill, 198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