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倦怠是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對青年教師本人身心產生較大危害的同時也影響到高校可持續發展與人才培養。通過分析其產生原因,從社會、學校、教師本人等各方面提出解決職業倦怠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 青年教師 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27-02
“職業倦怠”是指針對長期的工作壓力做出的生理、心理綜合反應癥狀,是個體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不能順利應對所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1980年,著名學者馬勒詩等人提出職業倦怠的3個核心組成部分: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喪失。目前在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已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之一。他們年紀輕、教齡短,正處于事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經驗和閱歷相對不足,長期處在較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之下,根基不穩,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不能很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極易產生消極心理,陷入職業倦怠。
一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危害
職業倦怠直接影響到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工作成效、專業發展和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對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有著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方面,我國高校師資結構目前在數量上基本呈金字塔型,塔尖是50~60歲的教授、博導,他們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主體力量,同時在以雙肩挑為主的高校也占據著主要的領導位置,指引著高校的前進方向。中間部位是35~50歲的中年教師,他們的事業發展和科研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金字塔的最底層是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他們是高校教師的新鮮血液和儲備力量。同時,他們又位于金字塔底部,資歷淺,待遇低,出現職業倦怠現象較為普遍。這種狀況不僅無法更好地建設高校師資梯隊,嚴重的還會出現青年人才流失,直接對學校可持續發展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
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直接受害者是廣大學生。大學生是象牙塔中接受教育的主體,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教師的言傳身教,在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的同時,不斷掌握著走向社會的生存能力和面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教育是一種互動行為,教師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教學中思維活躍、邏輯清晰、充滿激情,學生才能在學習中興趣盎然、認真努力、持之以恒。反過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會調動教師的整體狀態,師生在這種和諧的良性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而一個缺乏教育熱情和責任感、教學決策能力下降乃至厭倦自己職業的教育者,不但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遇到這樣的教師,不僅無法在學業上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人格形成上也無法得到應有的指導,以致產生厭學、抑郁或憤怒等不良情緒。直接影響到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塊攔路石,是高校在推進科學發展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應廣泛引起關注。
二 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
1.主觀原因
第一,教師這個職業自身的神圣性決定了從事這項事業的人必須背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既是塑造教師本身高尚人格的行為規范,又是在工作中嚴肅認真、不斷前進的動力來源。但如果不能合理地化壓力為動力,就會被過于沉重的心理因素所拖累,產生倦怠情緒。
第二,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既要做學問,又要教書育人。從事這項事業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部分青年教師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的自我價值。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就悲觀失望,抱怨不斷,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
第三,一些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認為高校工作穩定,環境舒適,以致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工作沒有創新,在時間把新鮮感和激情消磨殆盡后很容易對平淡的工作產生倦怠情緒。
2.客觀原因
第一,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對老師期望過高,要求不同。社會賦予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要求他們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學校安排不同性質的工作任務給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考核;家長將孩子送入學校,希望教師能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學生期待教師傳授知識、答疑解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種幫助。
第二,自身職務、職稱等個人發展需求和現實沖突不斷。作為社會中的人,在生存保障的前提下不斷謀求發展、要求進步是可貴的本能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教師想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在職務和職稱等方面得到具體體現。而目前,高校人才評估和資源分配或按行政級別排序,或按資歷輩分排序,貧富差距較大。面對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崗位考核、科研經費申報、學術成果發表、專業進修等一系列問題,毫無基礎積累的青年教師舉步維艱。在有嚴格名額限制的情況下,青年教師往往難以達到要求的條件。當理想和現實不斷產生沖突,遭到淘汰時難免會產生失落情緒。
第三,婚姻家庭生活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得不到組織關照。部分高校對青年教師的發展性認識不夠,對于青年教師的合理需求,比如青年教師住房分配、子女上學等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和適當的安排,讓青年教師長期處于被學校遺忘的角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第四,青年教師未被納入學校的主人翁之列,游離在參政議政之外。青年教師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應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決策,卻被機械的等級管理模式所隔離,主人翁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導致部分青年教師民主意識淡薄,缺乏歸屬感。
這些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制度不完善所產生的結果,使青年教師對愛崗敬業的“保鮮期”大大縮短,自身成長道路遇到攔阻,以致陷入職業倦怠。
三 青年教師職業倦怠解決辦法
青年教師和高校的關系相輔相成,青年教師發展良好,可不斷為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注入新鮮血液,促使高校更上一層樓。同時,高校欣欣向榮、實力強勁,為青年教師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因此,解決青年教師成長中遇到的職業倦怠問題,是拓寬高校發展之路和促進人才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1.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生活、工作和個人困難
目前,我國提倡的三生教育同樣適用于高校青年教師,生命、生存和生活是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主題。學校應協調好各學院、各部門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制度保障,使內部物質、時間等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以減少組織內部各種摩擦和內耗,讓青年教師感到工作和生活井然有序,干事創業沒有后顧之憂。
同時,學校的各種制度應適度向青年教師傾斜。青年教師面臨著買房、結婚、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等多重經濟壓力,高校應充分考慮到青年教師的成長特點,在制度設計上適度傾斜,適當改變憑資歷、職稱、職務、工作年限等一刀切的政策。例如,在教學、科研資源的分配上,增加青年教師的申請比例。在職稱和職務評選上,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等。
2.營造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搭建健康向上的人際關系平臺
大學是盛產學術成果的樂土,是鉆研學問和交流知識的平臺,也是人才輩出的殿堂。營造良好的學術和人際關系氛圍,為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有利的平臺,激發他們更大的職業熱情,促使他們產生更大的干勁,充分發揮潛能,并在這種積極的內心感受驅使下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和使命感,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令學生在知識學習和做人指導方面都受益無窮。
3.構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機制,增加青年教師和學校的凝聚感
有研究表明,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直接影響著從業者對職業的滿意程度。青年教師接受能力強,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都比較濃厚,高校應堅持校務公開、全民參與的民主平等政策,疏通溝通渠道,打造寬松自由的交流環境,真正將青年教師看作高校事業發展的未來,賦予青年教師對學校發展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讓青年教師將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烈的團隊意識。價值與行為取向與學校保持一致,積極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發展目標而努力。
4.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解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給予關心和支持。
首先,在隊伍建設上要有法制保障,能夠真正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樹立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其次,要加強教師的職業化建設,減少教育資源的流失,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素質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社會各界要對高校教師準確定位,給予適當的期望,并提出合理的要求。
5.高校青年教師要重視自我身心狀態調整
第一,進行放松訓練。有研究表明,經常傾聽喜愛的音樂可以有效地緩解職業倦怠。同時,青年人身體強健、愛好廣泛,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室內戶外活動來舒緩緊張的身心狀態。
第二,重新建立認知。青年教師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總結自我,從而發現自己的壓力來源,準確認識并及時做出心理調整,所遇不良狀況嚴重時要尋求外界幫助。同時,要善于經常發現自己的優點,通過自我表揚來達到肯定自我的目的。
第三,尋找新的興奮點。青年教師要勇于創新,不斷發現工作中的興奮點,以此來激勵自己,喚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工作的熱情。
總而言之,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需要引起廣泛的關注。給予青年教師足夠的重視和幫助對于促進他們全面成長和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全社會、高校、家長、學生和教師本人都需要做出努力,共同為構建和諧校園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193307.htm.
[2]楊琳、易寧.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化解之道[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