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逃課是現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大學生逃課是由學生、教師、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對這些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逃課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31-02
一 大學生逃課現象與特點
逃課是指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不聽課的現象。大學生逃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是指學生沒有請假而不去上課,即曠課,這是“顯性逃課”。廣義的逃課是指學生雖然按時到教室上課,但“身在而神不在”,并未聽課,這是“隱勝逃課”。無論是“顯性逃課”還是“隱性逃課”,筆者通過總結,發現有如下特點:
1.逃課行為普遍存在
逃課行為隨年級增加而嚴重,一般一年級逃課學生相對較少,而隨著在學校學習時間的增長,特別是到了畢業班,因為考研、就業等事情的影響,逃課現象尤其突出。很多學生表示當學校課程和自己的安排發生沖突時,大多數會選擇后者。
2.與教師上課質量有關
教師講課效果好,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就高,少有逃課者,甚至出現上課人數“超額”現象;而老師講課水平差的課,逃課人數就多,許多學生即使來到課堂,也是敷衍了事,正所謂“身在課堂心在外”。
3.有選擇性地逃課
部分學生逃課是有針對性的,有的學生逃課選擇基礎課、理論課、體育課和一些選修課等;有的選擇一些他們認為無聊的課程;還有的同學是因為某課程任課老師教學管理不嚴格,常常鉆空子逃課,即使不去上課,期末的時候復習一下,老師也會讓學生勉強通過的。上課點名考勤的課程,逃課的學生少,而不點名、不考勤的課程,逃課的學生就多;上小堂課時逃課人數少,而當幾個班上大堂課時,由于考勤管理有難度,逃課的人數就明顯增多。
4.與專業、性別有關
一般來說,因為課程學習的特點和難易程度不同,文科院系比理科院系逃課的學生比例要高;由于性別的差異,男生比女生逃課的人數多。
二 大學生逃課的原因
1.學生自身原因
第一,生源素質下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絕大多數院校都面臨生源素質下降的問題,高等院校為了生源而降低門檻,學生素質下降尤其明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初中、高中時就屬于中下等生,尤其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多數是學習不太自覺,經常貪玩或逃課。也有一部分學生想學習但基礎太差,聽不懂老師講課,干脆逃課。
第二,學習態度不端正。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的管教,獲得了較多的自由。又由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科學的規劃,積極的學習態度還沒有樹立起來,他們狹隘地理解學習只為考試,僅僅把考試過關當成學習的目標,出現迷茫和懶惰情緒,消極地對待周圍的事情,對學習也提不起精神,容易受外界誘惑而難以自拔,加之考試相對容易通過,“混學歷”者大有人在。
第三,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受就業形勢、家長意愿、專業調劑、個體心智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少大學生選擇專業志愿時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們只有在進校以后才真正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從而也就自然地出現了部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足、對專業學習的困難性預計不足、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情緒低落、不想上課等現象,加之某些學生對所學專業前景感到茫然,于是利用逃課時間自己鉆研或者去學自以為將來好就業、好掙錢的也就成為部分學生逃課的必然緣由。
第四,生活壓力的驅使。現在大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庭、自我等多重壓力的驅使,壓力往往大于從前,有些學生確實很忙,上課也就被其他事情給耽誤了;有些學生確實有事,因而只能取自認為大者,舍其小者,犧牲上課時間;有學生因為生活困窘,只能邊學習、邊打工;還有學生是學習成績較好,在自學掌握了課堂知識以后,為了考研、考證、發展個人興趣等而逃課。
2.學校因素
第一,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當前高等院校部分課程結構、體系、內容遠遠跟不上形勢的需要,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學生不得不自學較先進的理論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競爭。另外,教材陳舊,內容選擇不合理,教學方法沒適時調整,死記硬背的考試,使得他們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涯被稱為“后中學時代”。
第二,教師教學缺乏個人魅力。教師的教學,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師生關系等對大學生是否愿意上課有直接的關聯。有些老師講課沒有特點,不能吸引學生。調查顯示,學生喜歡聽人格魅力強、博學多才、表達清晰、照顧學生情緒的老師的課。如果任課老師講課毫無新意,照本宣科,與學生互動較少,只顧進度,不管效果,便不能把學生拉回課堂。另外還有些教師責任心不足。對于顯性逃課學生,不及時進行督促教育;隱性逃課的學生,不能及時發現并制止,反而采取了寬容不理睬的態度,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數,也不認識自己的學生,鈴聲響了就講課,下課就走人,批改作業不認真,不與學生接觸,師生之間沒有交流可言。
第三,授課安排不合理。有時信息量太大,內容重復較多;有時信息量太少,學生感到吃不飽。特別是有些課授課內容重復,相同內容有好幾位教師講,學生覺得在浪費時間;或者內容偏難,有的課程在先期課程并未鋪墊的條件下,就講新課,導致學生聽不懂,使學生因聽不懂而氣餒,便干脆不聽。
第四,考試方法不當。這是造成學生逃課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大學里的考試,一般以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學生記的筆記為考試內容,沒有去聽課的學生,在考試前,猛抄或復印別的同學筆記,“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的分數還要高,造成部分學生認為上課聽講價值不大的錯覺。
3.教學管理方面
第一,檢查力度不夠。許多高等院校擴招后,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管理人員又相對較少,管理跟不上擴招的步伐。單靠學生干部或任課老師偶爾點名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有關行政人員也只是檢查教師的出勤情況,很少關注學生的聽課出勤情況。把考勤的任務交給教師,至于教師是否認真對待,不太過問,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逃課的機會。
第二,規章制度執行不徹底。高校對于學生逃課都有相應的處分條例,然而,在實際中這些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許多高等院校,因學生曠課而受到處分的人很少,時間久了學生逃課的時候只會考慮任課老師會不會點名,會不會影響自己的成績,而并不把學校的規章制度放在眼里,這種遷就的態度極大地縱容了學生逃課。
第三,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不協調。雖然強調以教學為中心,但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之間未能默契配合。部分教師上課,只管傳授專業知識,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則不聞不問,而學生管理卻更多地注意讓學生多從事社會工作,而不顧教學。結果有的學生上課時竟向任課教師請假說“系里叫我有事”。為什么有的學生熱衷于為系里干活而不去聽課,很大的原因也是利益驅使,為系內干活的學生在綜合測評時是給加分的,而綜合測評與學生在系里排名息息相關,只要其綜合評分增加幾分,其名次就可能比學習好的學生靠前很多。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不協調給少數學生逃課鉆了空子。
第四,考核教師存在著問題。目前對教師的考核包括上崗和晉升等,雖然口頭上強調教學工作重要,但實際上只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還說得過去,該教師就算合格。至于教師是否把教書育人作為己任,則無從考核。結果是部分教師上課責任心不強,知識老化且結構單一。即使一些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也存在對專業新知識了解不夠,對本學科前沿動態跟蹤不靈敏,對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知之甚少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生的聽課興趣。
三 大學生逃課對策分析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工作理念,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目標教育,使大學生意識到大學是學習的新起點,從而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因此,從大一開始逐步引導大學生規劃人生,以學術活動為載體加強學風建設,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主動回到課堂,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學到更多的社會生存本領。
2.提倡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首先要精于本學科,教學授課教師應站在學科前沿,在上課前必須認真備好課,所講的內容應給學生以新奇感,在課堂上,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能采取切實可行的引導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的互動,體會到上課的樂趣。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素養去感召學生,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校也應為教師提供進修充電的機會,為教師營造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
3.優化課程設置,提高課程的實用性
對現行教學計劃中的有些課程進行調整,取消落后于時代的課程,增加實用性強的課程,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和數量。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調整課程設置,適應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
4.加強日常管理
經常逃課的大學生幾乎是比較固定的一些人,他們之所以逃課并不完全是因為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與管理方法、水平有欠缺,多數人是因為自己開始松懈,沒有了力爭上游的勁頭,也有部分學生是由于對新的學習生活適應不了而自暴自棄所致。因此,輔導員、任課教師應當注意了解這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和實際情況,給予這些大學生及時、有效的鞭策、引導和鼓勵,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紀律約束,以保障大學生取得良好而全面的發展。
5.推進考試內容、方法改革
現行的考試內容、考試方法過死,考試內容多數都是教材上的原題,學生考前死記硬背兩天也可以考出好成績,體現不出聽課與不聽課的差別,因此,教師應在考試內容的題目設計上下工夫,既要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也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應用以及應用這些原理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考試使學生不能靠死記硬背,而要靠平時對知識的積累和對概念的思考和理解,這樣也許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學生逃課。
參考文獻
[1]白圖雅.淺談大學生逃課原因及其教育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5)
[2]王羚酈、李明希、林小樺.大學生逃課現象淺析[J].高教論壇,2008(4)
[3]劉學泳、岳明、肖碧海.大學生逃課現象的原因與對策探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8(4)
[4]許海媚.關于大學生逃課現象的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10(34)
[5]吳秀霞、崔翠翠.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