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質的研究近年來開始成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新趨向,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和探索質的研究,質的研究也被應用到了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訪談法是質的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優點,怎樣做好質的訪談,對提升研究問題的研究水平和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至關重要。
【關鍵詞】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 訪談 質的訪談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62-02
一 質的研究與質的訪談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質的研究在國外(主要指歐洲和美國)的教育研究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研究者不斷探索其研究的規范。我國從1990年以來也開始有研究人員用此方法進行教育研究。陳向明教授給質的研究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顯然,在這個描述性的定義中,注重了研究方法手段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質的研究是不同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定性研究是用文字來描述現象,而不是數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數字和量度來描述的,而不是語言文字。
收集資料是質的研究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資料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研究結果的有效性。訪談是收集調查資料的一種替代方法,這種方法不是讓受訪者親自閱讀并填答問卷,而是由調查者派遣訪員口頭提問并記錄受訪者的回答。訪談,是研究性交談,是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問者的答復搜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準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訪談是教育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訪談法具有靈活性、成功率較高、可觀察非語言行為、控制性較強、適用面較廣、可得到自發性回答和深層次信息等優點。訪談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質的研究主要采用開放型和半開放型訪談。
二 怎樣做質的訪談
1.準備訪談
要做好質的訪談,訪談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訪談前大體要做好這三件事:設計訪談提綱、收集相關資料和與受訪者協商。首先,設計訪談提綱,質的訪談要給受訪者較大的表達自由,但是采訪者仍然需要設計一個訪談提綱。訪談提綱在訪談中能起到提示作用,以免遺漏要訪談的重要內容。但這個提綱只能是一個粗線條的、大體的框架結構,同時采訪者也不能拘泥于同一程式,強行按照提綱進行提問,以免限制、約束受訪者的自由表達。其次,與訪談相關的資料,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所要采訪的相關內容的資料,廣泛搜集所要采訪的主題內容的相關資料是為了盡可能地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二是受訪者的相關資料,訪談前要多從他者的眼光中去了解受訪者,不可單憑主觀臆斷對受訪者下定義。最后,在開始訪談前還應與受訪者協商訪談的相關事宜(如訪談時間和地點等),征求受訪者的同意。一方面可體現出自己對受訪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受訪者的積極配合才能使訪談順利進行。正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了訪談前的準備,才能獲得好的訪談效果。
2.進行訪談
要做好質的訪談,在訪談中對三門藝術必須游刃有余。一是問的藝術,二是聽的藝術,三是回應的藝術。提問、傾聽、回應可以被認為是訪談中的三項主要工作,它們在實際操作時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
第一,問的藝術。采訪者所問的題目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經驗證明,起始問題回答順利能使被訪者信心增強,雙方互動協調才可以深入進行訪談。要做好質的訪談,在提問時要注意三點:(1)問題本身。該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再者,在質的訪談中應盡量少用封閉型問題;(2)采訪者問問題的方式,切忌在問問題時加入自己的價值評判;(3)對問題的控制,包括題目的轉換和追問等技巧。
第二,聽的藝術。聽分為三個層次:行為上的、認知上的和情感上的。作為采訪者,要懂得傾聽的藝術,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排除主觀上的各種干擾因素,才能由行為層次升華到情感層次,也才能正確理解被訪者的回答。有一種回答不精確或不正確的傾向被稱為“回答效應(Response effect)”,如果存在這種傾向,那就是實際回答與正確回答之間的差異。訪談者必須能夠識別理解錯誤和理解困難的不同,當場做出決定,進行深入了解。
第三,回應的藝術。采訪者在進行訪談時,不僅要提問、認真傾聽,還要作出適當的回應,傳達自己的想法與態度。回應可以說是控制著整個訪談的節奏,串聯起傾聽與提問,限定了訪談的整體結構。回應中,采訪者應做好以下幾點:(1)認可。通過言語或非言語(如肢體語言、微笑、點頭等)給予對方觀點以肯定,這樣既可以向對方傳達自己對對方觀點的理解,又可以鼓勵受訪者繼續深入話題。(2)重復、重組和總結。把對方觀點進行重復、重組和總結,既可以幫受訪者理清思路,又可以驗證自己是否正確理解受訪者的觀點。(3)自我暴露。暴露自己的相似經歷,既可以讓受訪者相信采訪者的理解能力,又可以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但自我暴露一定要適當,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當然采訪者除了提問、傾聽和回應外,要做好質的訪談,還有要注意的其他事項。一是要做好訪談記錄,簡單扼要的訪談記錄對訪談后進行分析整理相當重要,如爭取受訪者的同意,可以應用錄音、采集圖像、攝制錄像等技術手段。二是要注意受訪者的非言語行為,如穿著打扮、面部表情、說話和沉默時間的長短等。這些非言語的行為往往也傳達出受訪者對于該話題的重要信息。
3.結束訪談
訪談應在什么時候結束,這也是采訪需要拿捏的一個難題。在適當的時機結束訪談,給訪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既能給雙方都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又能為下一次可能進行的訪談做好鋪墊。切忌因為沒有挖掘到足夠的信息而無限延長訪談時間。在選擇好適當的結束訪談的時機后,還要注意的就是結束訪談的方式,盡可能以一種輕松、自然的方式結束,并在結束時再一次承諾對訪談內容保密。當然采訪者在訪談結束后還應向受訪者表示相應的感謝,如饋贈一些合適的禮品,表達自己對受訪者的尊敬以及感激之情。
三 結束語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現象,而社會現象是由人的行為及其動機、后果等構成的,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離不開對于人的調查。而訪談法在對于人的諸種心理因素(如動機、自信心、價值觀等)的調查中,能夠發揮其他調查方法不能起到的獨特作用。盡管各種質性研究教科書及相關論文都對如何進行訪談給予了各種建議,包括如何提問、追問、傾聽、過渡、回應等。但是,這些書籍和論文在闡述質性訪談的原則與策略時多是去情境化的,不與具體實踐相聯系。總而言之,訪談是一種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實際情況中的訪談情景要復雜得多,研究者應與具體實際相聯系,靈活多變地處理訪談中的各種狀況,做好質的訪談才能為質的研究收集到有用的材料,達到研究者的研究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74
[2]孫振東.教育研究方法論探索[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43
[3]Krathwohl.D.R.(1993).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Longman
[4]〔美〕艾爾#8226;巴比.社會研究方法(邱澤奇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55~25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80
[6]鄭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學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3:167~168
[7]楊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9
[8]〔美〕威廉#8226;維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袁振國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239
[9]顏玖.訪談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J].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學報,2002(2):44
[10]Cesar A. Cisneros Puebla, Robert B. Faux, Gunter Mey(2004).Qualitative Researchers-Stories Told, Stories Shared: The Storied Natur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FQS Interviews I, http:// www qualitative-research.net/index.php/fqs/issue/view/14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