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與健康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本人作為一名體育工作者,從事了十多年的體育教育工作,以自身的理解,簡單剖析了學生身體素質下滑、體質下降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方法加以改進,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并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運動能力 體質下降 體育教學 課外體育活動 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72-02
一 前言
近年來,學生體質下降與健康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共同開啟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我校積極貫徹黨中央關于“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方針政策,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展了“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活動和學生的晨跑活動。為了能深入持久地開展陽光體育活動,體育工作者就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加以改進,從而督促和指導陽光體育活動能夠按照其本質規律發展、蓬勃,切實增強青少年的體質和健康。
二 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
1.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
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把流傳了幾千年的“吃苦耐勞”的中華傳統美德棄之腦后,這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以文化教育為主,對孩子從小進行多種多樣的課外輔導,課余時間幾乎在校外課堂里度過。再加上害怕學生在體育課上出事故,學校和相關教師都無法給家長一個合理解釋,無法對學生家長交代,因此,現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普遍存在“放羊式”教學,不敢輕易讓學生參加體力稍強點的運動,這就導致了孩子沒有時間參加體育運動,身體素質日漸下降。
2.學校體育課教學
傳統體育課教學以傳授技能為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健康水平的發展,學生缺少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對學生的體質下降和社會適應能力低等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現在高校普遍采取了選課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但受客觀條件(場館設施、體育器材等)的影響,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愿望,導致部分學生因為必須上體育課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項目,從而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僅以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對學生只進行運動技能的傳授,對學生培養終身體育和自主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思想意識的灌輸較欠缺,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
3.課外體育活動
中小學的課外體育活動雖說是有組織地進行,但多流于形式,更多的教師為了學生成績的提高,為了自己所帶班級的排名靠前,喜歡占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甚至體育課的時間進行文化教育。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則完全自主,學校一年中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不多,包括運動會、學校組織的籃球賽、足球賽、“一二#8226;九”長跑等,這些活動只允許較少的一部分同學參加比賽,絕大多數學生的自主鍛煉身體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學生的早操也只是應付差事,學生應付老師,老師應付學校,難以培養起學生自主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三 建議和對策
1.運動能力早期性
多數從事體育教育的工作者認為,學生體質的好壞和學生本人的運動能力有較大的關系,運動能力較低的學生可能終身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有研究表明,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是4~8歲,這個時期學習運動技能可用較少的時間、較輕松的掌握所學技能,并提高運動能力。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經過十幾年比較系統的學校體育的培養,使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日漸增加,逐步奠定喜愛體育運動和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基礎。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空間,給孩子留下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回憶。
2.運動能力的持續性
我國中小學運動能力的培養還缺乏持續性。很多中小學的體育課和學生課外活動時間都被其他老師以各種理由占用補習別的文化課程,學生活動時間很難保證每天按時進行。有些學校為了學校的名譽、升學率,對于即將參加中、高考的學生更是如此,體育課基本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文化課,尤其是數、理、化、外,這無疑對學生運動能力持續性的培養和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身體健康等問題帶來直接的影響。
3.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要順應時代要求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以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大綱為主,開設田徑、球類、武術、體操等項目,對學生來說,從小學到大學,始終學習的就是這些內容,沒有新意,學生感到厭倦、枯燥。目前國內很多學校嘗試將體育項目由規定性向選擇性發展,由傳統模式向更貼近生活的模式轉變,競技與娛樂健身并存的方向發展,新的體育項目如輪滑、旱冰、攀巖、斗雞、定向越野等不斷涌現。這些項目都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參加運動的欲望,對鍛煉學生身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非常有利。
4.課外體育活動要與體育課堂互補
學生在閑暇時可以充分利用社區體育設施來改善學校體育場館不足的問題。調查顯示,目前學校所教授體育項目有86.7%不能進入社區的體育設施,建議學校與社區積極合作,做到資源共享。由學校給社區體育提供技術指導、咨詢、組織規劃等,社區體育為學校提供體育設施、場館等,兩者協調發展,互相補充,使學生在校有學習運動技能的機會,在校外有參加體育活動的場所,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慈鑫.學生體質下滑家長輸不起把運動讓位于學習[N].中國青年報,2010.3.21
[2]李小偉.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推進會在重慶召開[N].中國教育報,2009.5.15
[3]章立早.關于中小學開展“大課間”活動的若干問題[J].教育與管理,2008(12)
[4]李鵬程.對“三自主”教學模式與師生和諧發展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10)
[5]張曉剛.我國群眾體育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3)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