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有教材的問題,也有政治教師自身的問題,改變現狀已迫在眉睫。而各種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內在動機。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在實施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中,應注重學生情感參與,并就情感參與教學模式的要略做了探討。
【關鍵詞】學習動機 教學模式 情感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089-01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當然,力圖改變現狀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也很多。探索的目標是為了改變政治課教學現狀,讓政治課能夠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政治課教學中去。要達到這一目的,所有的探索必須面對同一個前提就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內在學習動機。
“當不存在智力障礙與知識缺陷時,學習動機的有無與強度對學習的影響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所謂動機,就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有機體的各種行為和活動都是由動機所引起的。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行為直接地是由學習的動機引起的。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心理學家把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由內部動力驅使而產生的動機叫做內部動機,由外部動力(誘因)驅使產生的動機叫外部動機。具體到學習行為而言,內部學習動機是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自我的報償而引發的,它的核心是“認知、好奇心”,它表現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為;外部學習動機則是由學生對獎勵、表揚或者競爭等外在的報償因素引發的。受內部動機驅使學習的學生,他們更看重的是獲得知識本身的行為;而靠外部學習動機驅使學習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得到高分,為了獲得獎勵和表揚。在不同動機支配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由此得到的結果截然不同。擁有內部動機的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持久的學習耐力,會把學習知識作為完善自我的內在需求,在這種動機支配下的學習行為會自覺、持久和有效得多。
眾所周知,改變政治課目前的教學現狀,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在的學習動機。在探索中,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實施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和興趣,很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
我國現代教學論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性、主動性,認為學生是教學環境的主人,創造良好教學環境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支持和合作。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就是此種教學論的現實表現,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實質上是在教學中解放學生,使他們在一定的自為性活動中獲得主體性的發展。”這種教學實踐模式順應了人是在活動中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是我國現代教學論結出的碩果。
然而,有些教師在實施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有誤入歧途之虞。他們很重視學生課堂上的參與,經常組織課堂活動,讓學生辯論、表演、講解等。這些是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為了追求形式的多樣而采取這些方式,忽略了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參與就有些變味了。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公開課:老師學生鬧哄哄,花里胡哨的表演占了大半節課,學生參與不可謂不多,可一節課下來,連聽課的老師都不知道講了什么,所謂學生的參與也只是按照老師的安排走走過場,這個過程完了就完了,什么都沒有留下。這樣的課顯然違背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初衷。
筆者以為,學生主體參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主體行為的參與,我們應把學生主體參與分為主體行為的參與和主體情感的參與兩個層面。所謂主體行為的參與,就是指課堂上學生以行動參與到教學中,完成教學。例如,學生課堂的討論、回答、辯論、表演等。所謂情感的參與,就是指學生的注意力、好奇心、興趣等能夠集中到課堂教學中,與教師一起完成教學。
主體行為參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活動課教學。新制訂的《課程標準》規定,初中思想政治課“至少有20%的時間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并強調要增加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成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可見,活動課教學是主體參與型教學最重要的課堂組織形式。
情感參與就是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參與教學。這里把主體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一起提出,并不是因為情感與行為的參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范疇,事實上這是兩個層面的內容。比較而言,情感的參與是作為行為參與的前提而存在的,有意義的行為參與必然包含學生情感的參與,沒有情感參與的行為是沒有多少意義的。這里之所以相提并論,是考慮到情感參與有其自身的獨立價值。
前面說過,受內部學習動機(比如好奇心、求知欲)支配的學習行為相對而言較有效,因此,優化政治課課堂教學必須努力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欲,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學科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意義。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注重教學的過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而這種目的的實現自身即構成了學生情感的參與。由此可見,情感參與的意義之一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其次,情感參與能為行為參與提供情感態度的準備。如前所述,沒有情感的行為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是沒有多少意義的,行為參與僅是實現目的的有效手段,行為參與最終的目的也是要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接受教材引導的知識和價值觀念。因此,背離這個目標的行為參與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情感參與的前提下實施行為的參與,學生的課堂行為活動才具有目的性可言。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