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正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
筆者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來新課標全面實施,在使用語文版課標《語文》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學生聽別人說話(包括課堂老師提問),往往抓不住要領,更不容易聽出別人話里的弦外之音;讓他們自己說話或進行口語交際卻很難用恰當的詞語表明自己的意思;讀課文或其他讀物,他們不能對讀物的內容要點加以概括,缺乏對文章的整體認知和理解;而在書面表達方面,則不能運用恰當的語句來表明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以上情況概括起來就是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差,這也暴露出我們在實施新課標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偏差和誤區。
一 課堂教學中強化誦讀訓練,直接感受語言
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幾方面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感知語言,而讀正是學習感知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誦讀,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與訓練。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學的內容增加了,課時減少了,但要求卻提高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安排教學時要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強化誦讀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這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所證明。古人教學,一開始只是讓學生讀、背,頭腦里裝滿了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內容與道理似懂非懂,就渴望急于知道,這時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就會逐步通曉文理,這時,頭腦中占有的語言材料就變“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似乎有些笨拙,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方法,對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朗讀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朗讀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段;它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記憶、背誦是向大腦輸入信息,儲存知識財富,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其余的語文活動,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作為范本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他們進入語言的王國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
鑒于此,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便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認知詞語,體味文章用語之巧妙,在此基礎上理解文意,便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優美詞句的記憶和理解,有效地積累了語言,提高了他們感知語言的能力。對一些詩文佳作則要求學生必須記住。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工夫。教完一課后,通過檢查學生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語段背誦下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另外,在課堂訓練環節,我常設計一些替換詞語的練習,讓學生進行區分比較,深入體會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新教材取材廣泛,思想性和文學性兼美,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要求背誦的課文或段落。這些我們要很好地落實,要求學生背誦下來。
二 向課外延伸,在廣泛閱讀中積累語言
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最直接地表現在交往過程中的聽說讀寫上面,這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統一的。無論是口頭說,還是筆頭寫,都是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語言信息,按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的。能否聽懂別人說的話,能否在朗讀的過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點,都是以自身語言儲存作為基礎的。語文教學理應將語言積累和感知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節。教師要解放思想,解除顧慮,在改進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促使他們由課堂相互合作交流,向與家人及其他人的接觸和語言交流延伸。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我還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比賽,廣泛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語言積累,還注重通過讓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有益活動增加交流,豐富語言,增強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和運用能力。
三 為學生搭建口語交際和展示才能的平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掌握了大量的精美詞句,他們都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并得到別人的肯定。為滿足學生這方面的要求,我注重搭建平臺,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進行展示。平時我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在黑板報上設置“比一比”“背一背”“看誰的句子最棒”及“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優美詞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互相交流學習。二是在教室的學習園地內,專門開辟“我要寫”和“我會寫”兩個專欄。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收獲得到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這就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三是利用口語課、班會及課外活動時間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說一說”“辯一辯”“爭一爭”的系列口頭語言交流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經常創設情景,引出話題,激發學生進行口語交流,看誰說得清、講得明、辯得真。這種做法也促使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表達,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注重朗讀背誦,引導學生重視對詞語的感悟和理解,并采取措施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對落實新課改理念,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