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豐富閱讀,奠定習作基礎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為此,本人平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多閱讀,勤積累
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要想把作文寫得文辭優美,一定要加大閱讀量。我平時常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看《小學生學習報》,看新聞,并利用早、午自習前十分鐘讓學生匯報交流所看內容,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了語感,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在班級開展“捐一看多”讀書活動,營造了書香班級的濃厚氛圍,鼓勵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摘錄妙詞佳句,精彩片段,寫讀后感。學生在大量的閱讀積累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一些寫作方法,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文化素養。
2.善觀察,拓思維
古人云:“事事留心皆學問。”這說明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形成新思維的前提。只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就是與眾不同的文章。平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創作靈感,把無意的感念引導到有意的創作上來,憑借某一個詞、句、段或某一物進行擴散思維,展開想象,即興習作。
平時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讓學生自由選擇幾個詞語,任意發揮想象,自編有情節內容的故事。敘述從不同角度展開聯想,變無序為有序,變無聲為有聲,讓思緒自由馳騁,表達也有滋有味。
二 體驗生活,激發習作熱情
古人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就要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參加生活實踐,切實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開啟寫作的源泉。
1.立足實踐,體驗生活
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為此,我們要讓學生多寫文章,勤于動筆,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應多指導學生觀察社會,帶領學生深入社會,走進生活,啟迪學生思索社會,提煉生活。我的做法是:(1)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和事寫起。學生親身體驗過、經歷過,寫出的作文就富有真情實感。(2)指導學生在活動中作文。
2.創設情景,營造氛圍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只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愿望。”因此,我常想方設法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在指導學生“聽聲音編故事”這一習作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組帶有聲音的圖片,如:鞭炮聲、雷聲、雨聲、歡笑聲,就每幅圖片中的聲音一一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編寫故事,其效果令人滿意。除此以外,一片樹葉、一張照片、一幅圖畫等都可以作為教學用具,來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想象。
三 授之以漁,提高習作能力
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授予學生的是“漁”而不是“魚”。要使學生立足于社會,就要教給他們“捕魚”的方法。他們只要掌握了這種方法,就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1.師“下水”,拋磚引玉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指導學生作文訓練時教師要以身作則,“下水”垂范,共同參與。這樣不僅與學生溝通了情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而且使學生很容易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2.悟寫法,遷移運用
學生有了豐富的作文素材后,怎樣將這些素材組織起來加工成結構完整的文章,這是習作教學的關鍵,也就是解決學生“怎么寫”的問題。教師應在教學中立足語文教材,指導學生“移用”。學生學習教材中的課文,不只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更重要的是理清文章的脈絡和表達技巧,并將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作文的熟練技巧。”教師要把教材作為例子,精心設計,從選題、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指導學生,有意識、有計劃地采取模仿性和創造性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教材對習作的指導作用,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良好途徑。
3.學評改,養成習慣
學生完成習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讓學生自己修改,組成小組,互相評議,指出不足。在集體評議前,學生要明確好作文的標準——有根有據(真實)、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內容具體)、有聲有色(生動)、有條有理(結構清楚)。集體評議時,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鼓勵有新意的評論,肯定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建議學生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讓學生學會修改習作,養成修改的習慣。
指導學生修改習作應做到四讀:一讀修改字詞標點;二讀哪些句子需要修改;三讀敘述的順序是否合理;四讀詳略是否得當。指導學生進行自查自改,掌握修改方法。教師也可以進行互改齊改訓練。互改齊改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別人的分析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將修改后的文章同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欣賞修改后的習作,感受成功的快樂。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而且對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大有裨益。
通過這幾年在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中的不斷實踐與探索,我所教的學生對習作課不再有畏難情緒,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方法,習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總之,讓學生寫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必須從點滴做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愿意寫”、“有得寫”,學生就能輕松快樂的作文。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