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美感,在美化學生身心的同時,也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使之不僅成為心靈美而且品德也高尚的文明人。
【關鍵詞】感染 創作 啟示 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1-0139-01
一 音樂感染法
藝術本來就是相通的,音樂和美術更是息息相關的孿生姐妹。但是音樂具有震懾人心的感染力,通過音樂,更易激起學生對一些情景的回憶和聯想。因此,在美術課上,我們往往選擇一些和美術課內容有關的音樂在課堂中播放。如教學校運會招貼設計一課時,我就放一曲《運動員進行曲》,讓學生馬上聯想起操場,聯想起各種運動場景,運動員的動態便自然呈現在學生面前;再如舞蹈之美就會在優美的樂曲感染下,躍然于學生的畫紙之上。另外,我還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播放《雨打芭蕉》、《好一朵茉莉花》、《春天在哪里》等樂曲,從而愉悅學生身心,開啟智慧,讓學生不僅表現審美,而且心靈更美。
二 題材養成法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對父母依賴性強,嬌氣、傲氣、霸氣十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創作課中,有意識引導學生歌頌美的、抵制丑的,從而提高學生對美丑的判斷力。在題材設計上,注意設計有利于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題材。如通過“拔河比賽”設計體現集體主義的《勁往一處使》、《團結起來力量大》;通過創作《龜兔賽跑》,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聯想角度命題,如《學習小烏龜》、《執著追求的小烏龜》、《勝不驕、敗不餒的小烏龜》、《驕傲使人落后》等。在點評作品時,激化學生良好品德及良好個性的形成,并自覺體驗在行動上。
三 故事啟示法
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開啟學生的心靈美,滲透品德教育,用故事情景陶冶學生情操,啟迪智慧幫助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從而達到說與畫的美育有機結合。如教學環保的招貼設計時,事先布置作業,讓學生課下收集各種有關環保題材的故事,并把它講給同學們。通過學生講故事、畫故事的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并且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以自覺行動來珍愛我們的生存世界,以前根據教師范畫而畫的千篇一律的現象,也不再出現。
四 作品欣賞法
在美術教學中,從認識入手,給學生提供正面的感性經驗和形象教育,由感性美提高到理性美,良好的品德就不知不覺的形成了。如介紹中國文人過去以“畫梅蘭竹菊荷”等題材的畫,大家都有所寄托,以“竹”表達他們的進取心,清正的高風亮節;以“荷”表達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尚情操。通過美術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明辨美與丑,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領會了該如何做人。如欣賞清代畫家任伯年的《蘇武牧羊》時,告訴學生畫家在民族危難之時的一片愛國之心;在欣賞徐悲鴻的《風雨雞鳴》 時,告訴學生畫家借在風雨中神態栩栩如生的雄雞,面對東方高亢鳴叫的形象,暗示舊中國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強烈向往之情,激發出人們奮起自強的勇氣。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的同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寓意,從寓意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喜、哀樂之情,激發人們奮發自強的勇氣,并以此喚起學生振興中華,為國家做貢獻的愛國熱情。
五 野外寫生熏陶法
美術教學應講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審美和技能相結合,室內作業與野外寫生相結合。因此,我每學期都會為學生提供一至二次野外寫生的機會。通過帶領學生到校外寫生,通過對家鄉的名勝古跡,鄉村一隅以及身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述,激發熱愛家鄉的熱情,培養寫生的環保意識、社會公德等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學生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是通過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激發,帶動了學生對美的熱愛和向往,形成道德自覺不斷趨向心靈的凈化和道德的高尚。
六 實踐創作法
美術教學不僅讓學生懂得了審美,表現美更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創造高尚之美。在初學者美術課本第四冊的《土與火的表現——陶藝創作》課中,我有意識讓本課知識進行延伸和遷移,讓學生收集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酒瓶。讓他們根據酒瓶不同的外形及顏色,在酒瓶上畫不同的圖案,使其顯得恰到好處。如在上大下窄的瓶子上畫一個大腹便便的“八戒”,看了使人忍俊不禁;在白色瓷質長頸瓶上,畫一幅“仕女圖”,顯得清秀怡人;在矮胖的葫蘆形酒瓶上,畫上“彌勒佛”形象,更顯大肚能容;即便是最普通的棕色酒瓶,學生在上面添畫小鳥,勾勒幾筆簡單的山水,也可成為一個很有個性的文化藝術品。這些全歸功于美育的體驗性,它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和欲望,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它不僅開啟了學生的心靈美,更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舉一反三。
開育美之花,結德育碩果。在以上幾點做法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我在教學中還舉辦一些學生作品觀摩、小畫廊作品展覽、美術知識興趣答辯等多種活動,不斷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藝術活動中,樹立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及自主、自理、自律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這樣,就有了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達到了持久的以美術教學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