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我國,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對范文的講解與訓練。教師用瑣碎分析課文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用不變的標準答案去約束學生的不同見解,忽視學生主體的積極創造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了他們潛能的發展,這樣必然會導致閱讀效率低下。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性的閱讀只是一種“死讀書”。而且《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把自主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
一 個性化閱讀的特征
1.閱讀主體的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在閱讀活動中要以學生自己的研讀為主,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活動建筑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強調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師放棄對于閱讀活動的指導權。重點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
2.閱讀情感的體驗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體驗性的閱讀,這種體驗主要表現在讀者與文本交互作用,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著文本和自我。在交流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實現了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就是一種獨到的體驗。閱讀體驗有兩個特征:一是情感,讀者與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情感貫穿于整個閱讀活動;二是整體,閱讀的體驗是以整體感知為基礎的,而不是建構在每一個字詞句的剖析上。基于閱讀體驗的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多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閱讀,在朗讀中分析、賞析、體驗課文,引發學生的共鳴。
3.閱讀實踐的探究性
讀物除了提供字面顯示的信息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意思,需要讀者去發現破解。由于學生的心智水平、認知經驗還未達到一定的水平,在發現和破解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疑難和困惑,尤其是當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與學生的“閱讀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時,其疑難和困惑就更為突出,成為閱讀理解的障礙,必須對此來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對問題的探究解決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發展。
二 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確立閱讀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閱讀的主體,習慣于被接受,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因此教師應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使他們成為真正的閱讀的主人。在閱讀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氣氛,讓他們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引導學生考慮的不是教師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們需要做什么、應怎么做。要引導學生主動的讀、專注的讀、興致勃勃的讀。要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段落、篇章進行反復的閱讀,從中進行體會和感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選定閱讀任務。教師要更新閱讀觀念,從每個學生的個性實際出發,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見,善于了解并研究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心理,善于根據共性與個性,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努力做到教學手段開放。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舍取閱讀對象。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自主舍取學習對象,他們會感到很輕松,能發揮自身的潛能,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因為生生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式學習,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了。
2.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的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因為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他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等有關,所以產生的感悟必然也會有所不同。要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尊重學生主體的感受。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態度,要蹲下身子來看學生,以平常心態對待學生,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絕對權威。其次,教師要引入“容錯”的評價理念,要能適度容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差錯,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毫無顧忌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自己的設想;師生間就會有認識上的溝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在獨特體驗被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學生會飽嘗個性思想被肯定的快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他們個性化的創造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3.課外延伸,給學生開拓自主閱讀的廣闊天地
學習語文要更新觀念,打開思路,應認識到課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一位教育家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謝覺哉說:“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死書庫。”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課文后,應賦予文本更多的內容,要讓學生把學得的知識或經驗用于實踐,要在學生的學習中注入新鮮的生活源泉從而“盤活”知識,在實踐中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的情境,為學生架起一座閱讀對話的橋梁;要善于細心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熱情鼓勵學生的創造和智慧;要善于給學生一塊寬松、和諧、民主、激勵的土地;要善于不斷地為學生創設新的語境,讓學生多說、多議,說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多種個性,說出絢麗多彩的課堂教學,從而使閱讀真正成為一門飛揚學生個性、靈性的藝術。
〔責任編輯:李繼孔〕